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飛鳳古道關西段

文化
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文化資源名稱:飛鳳古道關西段
詮釋資料識別碼:2015-306-1-D-a-e0016
踏查日期:42601
文化資源種類:歷史文化路徑
文化資源別稱:官路;大路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四縣 fi’funggu‵toguan’xi’ton
篩選理由:具紀念性、代表性或特殊性之歷史、文化、藝術或科學價值。
經度:121.170272
緯度:24.775474
簡單敘述:在清道光年間,飛鳳古道是竹東、北埔、峨眉、橫山、芎林、關西等地區高經濟價值農產品的外銷路線,這條路大部分沿著飛鳳丘陵修築所以以「飛鳳古道」名之。從清代到日本時代後期,約100多年,先民為了生計挑擔負重,往來於這條古道上。貨物挑至龍潭鄉三坑村大漢溪渡頭,貨物先用小船渡到對岸的大溪,再換大船,貨物順大漢溪至艋舺(萬華)、淡水,銷至世界各地,當時飛鳳古道是新竹內山交通的大動脈。 這條古道從鹿寮坑到關西「街路」(太和宮附近),約7公里,其中老茶亭至燥坑口,原來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路面是鋪設石頭。石頭的鋪法為中間是長扁形的大石頭,兩旁則是較小的圓石頭,中央部分若有凹凸不平面,都會埋進泥中,雙足踩踏其上,能盡量舒適、安全。 由於竹25縣道開通,古道原來的石頭鋪面已被切割破壞,目前僅剩燥坑百齡亭後至彭家前約一公里仍保留有原始石鋪路段,但久未有人行走也已呈現荒涼景象,加上天災、大自然洗禮,石鋪路段也是呈現部分流失,所幸地方文化人士有心恢復古道,積極爭取經費和復原行動,藉以發揚客家文化精神,使後代子孫了解祖先的刻苦生活,在無車無電的時代中,先人是如何用雙肩挑起一家重擔,靠雙腳行走萬里路途。 以前沒有交通工具,出門都是靠雙腿;也沒有輕便的茶壺,攜帶飲水並不方便,茶亭就是供應茶水,讓人喝茶解渴、歇腿休息的地方。茶亭可說是古道的一部分,跟一般的奉茶有所不同,為新竹大隘地區墾戶姜秀鑾所設立,請佃農負責每日挑茶,減其田租。 飛鳳古道在芎林關西交會處燥坑一帶有三處茶亭, 第一處茶亭在竹25、竹26縣道會合之處永安橋附近,現在已找不到任何遺跡了。第二處為最有名的老茶亭,關西鎮和芎林鄉交界處,這一帶標高約300公尺,是古道最高點。本來有間簡單的亭子,因為有關單位不夠重視文化資產,加以年久失修,宵小覬覦;現在連一根柱子都沒有了,只有一棵榕樹--是住在燥坑尾的黃玉倉先生的尊翁黃金庫栽種的。第三處是新茶亭目前只徒留四個亭柱基座。 而老茶亭的遺跡只見大榕樹仍孤獨的守著路旁,訴說著曾經奉茶的過往,看著辛苦挑工們汗水流漓的停下腳步,喝下葉家善心準備的茶水,休息只是為了走更遠的路,而喝水卻能救一身的疲憊,儘管茶亭傾倒、奉茶不再,然而每每老人家經過此處,仍娓娓訴說著那一口救命茶的老茶亭所在。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文獻期刊:黃卓權,2006年,〈飛鳳古道今昔〉,《客路 --古道古橋關西路》,29頁
年代:N/A
保存單位:N/A
歷史源流:N/A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N/A
舉行時間:N/A
辦理週期:N/A
舉辦地點:N/A
主辦單位名稱:N/A
歷史源流發展概況):N/A

摘要

民俗節慶類圖像及後設等資料-飛鳳古道關西段

更新日期

112 年 5 月 4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