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飯甑(1)

文化
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文化資源名稱:飯甑(1)
詮釋資料識別碼:2015-314-1-E2-a-f0043
踏查日期:42383
文化資源種類:生活及儀禮器物 > 飲食器具
文化資源別稱:飯桶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海陸:pon+ zenˇ
篩選理由:具有一定之時代特色、技術及流派。具有歷史意義或能表現傳統、族群或地方文化特色。
簡單敘述:受訪者傅細英,生於日昭和15年(1940),據其表示這飯甑是她的阿婆傅余靜妹(生於日明治29年,1896)早期所使用。 從前客家族群大都是以大家庭為主體,人口多,各房不開伙,主婦輪流下廚炊事。而飯甑的大小可表示家中人口的多寡。 「飯甑」是以前炊飯的容器,一般人習慣稱「飯桶」。古時以陶土燒製而成,後來才用木材合成。其外型和水桶很像,甑型是由甑體、甑箅、甑蓋三部份所組成,(可惜傅家的飯甑蓋子已不見了)。甑體外圍是以杉木拼成,再用鐵絲做的花箍弄緊,兩邊有耳提把,方便搬動。 大的飯甑可炊30~50斤米,小的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家戶受訪者口述:傅細英/日昭和15年(1940)生
歷史源流:N/A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N/A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N/A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N/A
年代:日大正5年(1916)
保存狀態:尚可
保存單位):傅細英

摘要

藝術與技術類圖像及後設等資料-飯甑(1)

更新日期

112 年 5 月 4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