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客家廣播節目之閱聽人研究-桃竹苗地區之節目品質評估

學術文史
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年度:101年

作者:李美華

有關特定族群媒體的相關政策,主要目的在於因應弱勢及少數族群之近用媒體的權益,並促進多元文化的發展。在光復初期,台灣的廣電媒體是屬於國、台語並重時期;到了1960、1970、1980年代則是以國語優先;直到1990年代才進入個案獎助時期,逐漸開放原住民與客家廣播節目(張錦華,1997)。回顧廣播頻道開放初期,全國33家公民營電台中,有14家開始製作客語廣播節目,當時數量約有30餘個(徐煥堂,1994)。在上述台灣的媒體生態背景下,政府從1993年開始,總共開放了11個梯次的廣播頻道,包括在第8梯次開放的台北地區客語調頻中功率電台,以及第9、第10梯次開放申設的原住民語電台、六家客家電台、以及兩家兼顧客語的電台(黃葳威,2004)。 隨著時代變遷,數位媒體的發展一日千里,又在多元文化的潮流趨勢下,政府針對弱勢或少數族群的傳播權以及媒體近用權訂定了相關政策與法規。例如,客家基本法即於2010年1月27日通過。其第十二條條文:「政府應保障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近用權,依法扶助規劃設立全國性之客家廣播及電視專屬頻道;對製播客家語言文化節目之廣播電視相關事業,得予獎勵或補助」,上述條文的施行,為台灣落實多元文化傳播政策以及客家族群基本權益建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根據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7到102年度的客家傳播計畫,政府將「扶助規劃設立全國性客家廣播電台:協調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指配一大功率廣播頻率作為客家電台使用,並協調行政院新聞局提出『公共電視法』修正案,將客家電台納入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營運」;且將「推動北、中、南、東客家地區中、小功率電台策略聯盟,串聯寶島客家、大漢之音、全球之聲、高屏溪,以及籌設中之「花蓮之聲」等五家客語指定用途電台,以及新客家、新竹勞工、苗栗客家文化、中廣客家頻道等四家以客語為主要使用語言之電台,以聯播方式播出部分時段節目,期使擴大收聽效益,並提昇客家廣播電台之競爭力」。 政府大力推動客家傳播政策固然立意良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客家廣播電台數量的增加,並不代表客家廣播節目品質有所提升;且大量的廣播節目也不一定代表內容夠多元全面。亦即,電台數量的增加,並不代表節目內容取向與題材就一定會呈現多元面向,更不代表特定族群會有平等使用媒體的機會,或是特殊文化被呈現出來的機會一定增加(關尚仁,2002)。因此,政府在積極推動客家傳播政策的同時,吾人對於客家廣播的節目品質的表現也應進行評估。尤其是,對於客家廣播節目的收聽者而言,收聽客家廣播節目究竟可否達到傳承客家語言以及復振客家文化的效果?是為本研究所欲探討的一個主要問題意識。 承上所述,本研究援引過去欣賞指數相關研究(李美華 2002;李美華2007;李美華 2011)加以補充修正,由桃竹苗地區客家廣播閱聽眾針對客家廣播聯播網與非聯播網的節目內容欣賞指數,表達:1. 喜歡程度、2. 節目進行順暢程度、3. 內容主題深入程度、4. 主持人稱職程度、5. 內容豐富程度、6. 收聽時的專注程度、7. 願意推薦程度、8. 願意繼續收聽的程度、9. 客語推廣程度、10. 內容文化創新再現程度、11. 內容文化多元詮釋程度、12. 內容具有文化價值程度、13. 收聽時族群認同程度等十三個項目的評估。 在理論文獻檢閱方面,本研究根據節目品質與族群媒體的理論視野,探討桃竹苗地區客家廣播節目聽眾之接收,並評估客家廣播節目的品質,以針對當今台灣客家廣播之傳播現象作深入的耙梳與檢視。本研究選擇包括《大漢之音》與《寶島客家廣播電台》的聯播與非聯播節目作為研究樣本,採用焦點團體訪談及深度訪談方法,分析桃竹苗地區聽眾對於客家廣播電台的節目品質的看法,並探討客家廣播媒體的功能、角色與效果。由於在傳播研究領域中,應用節目品質的理論探討台灣族群媒體的現況與發展的研究相當稀少,本研究藉由檢視廣播節目品質與客家族群媒體的理論模式及其內涵,並透過實證資料的蒐集與詮釋,應可做為提升台灣族群傳播的整體研究能量的依據。 在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參考一份桃竹苗地區閱聽人使用客家族群媒體(包括廣播媒體)的研究結果(李美華,2009),選取桃竹苗地區民眾收聽最多的《大漢之音》、《寶島客家電台》2012年3月份之聯播與非聯播節目各一個節目,分別是《寶島客家電台》製播的聯播節目〈937客家咖啡館〉、非聯播節目〈寶島論壇〉;以及《大漢之音》製播的聯播節目〈輕鬆生活家〉、非聯播節目〈何日君再來〉作為研究樣帶,並針對上述節目內容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以網路廣告以及人際傳播滾雪球的方式招募焦點團體受訪者,進行桃竹苗地區三場,共計18人的客家廣播聽眾焦點團體訪談。受訪者於正式進行訪談前,先聆聽節目樣帶,之後接受研究者所主持之焦點團體訪談。訪談完畢後,受訪者再填寫節目品質欣賞指數問卷。 其次,在研究設計方面,除了針對桃竹苗地區之閱聽人進行客語廣播節目品質的資料蒐集,有關節目品質所涉及的政策法規、產製專業觀點、以及公共利益等面向,本研究訪談客家與傳播領域之產官學界學者專家共4人,分別是《寶島客家》台長劉潤惠女士、《大漢之音》台長陳裕美女士、客委會傳播行銷處處長游進忠先生、以及清大人社學院院長張維安教授,請受訪者針對客家廣播媒體所扮演的角色、功能與節目品質進行評估。深度訪談題綱包括:客家廣播節目應具備的內容形式、對於製播客家廣播節目的看法與意見、客家廣播產業應培養何種專業能力、評估產製客家廣播節目的相關政策法規與公共性、如何提升客家廣播產業的經營成效與節目品質、客家族群廣播節目對於復振及延續客家語言文化所產生的效應與影響效果。 本研究結果指出,在評估客家廣播聯播節目的品質表現之餘,全國性客家廣播電台仍是受到各方引頸期盼的。未來全國性和地區性的客家廣播電台兩者之間應該可以相輔相成,地區性客家廣播業者可以著重為在地社區的聽眾服務,全國性客家廣播頻道則應著重包括內部與外部的客家文化傳承,即包括客家族群內部的語言文化傳承,以及與外部其他族群的橫向互動,以增加非客家族群對於客家的認識與認同。事實上,兩者對於促進台灣社會的多元文化發展都很重要。據此,政府在未來應盡快落實客家廣播聯播節目與全國性客家廣播的相關政策,將全國客家廣播電台納入公廣集團,並秉持公共服務媒體的宗旨,製播優良節目。至於地區性客家廣播電台的業者,政府也應透過節目補助政策,協助各客家廣播電台能在地方市場上生存與發展。 在數位匯流的媒體平台趨勢下,客家廣播電台應善用新傳播科技,將客家廣播節目以數位典藏的形式保存,並放在網路上供國內外的民眾收聽(如《好客ING》),以增加世界各地聽眾近用客家廣播媒體的機會。至於在客家廣播節目數位化的建置方面,關於經費、人力和流量,以及如何與聽眾進行互動等,都將是全國客家廣播在邁向更好的下一階段與提升節目品質時需要面臨的挑戰與契機。

附件下載

摘要

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更新日期

101 年 6 月 4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