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瑛宗】作者介紹 by 許維育
生平年表 ■寫作年表 

一、 醉心文學的寒村少年

1911年8月25日,本名劉榮宗的龍瑛宗出生於新竹州東郡北埔庄,那是一個傳統的客家山村,來台移墾的艱辛歷史經常出現在茶餘飯後的話題當中,承先啟後的世系觀念也還十分清楚。就在這個荒僻的小山村裡,日據末期最重要的台籍作家之一的龍瑛宗,建構起他對世界靈敏的觀察力,以及他個人特有的、纖細柔鬱的氣質。

龍瑛宗祖籍廣東省饒平縣,是劉家來台的第四代子孫。他的父親曾經營雜貨店、樟腦生意,也作過占卜先生,所以在家世背景上龍瑛宗屬於小商人之子,終其一生必須為了生活努力工作。龍瑛宗從小體質虛弱,嚴重的氣喘使他經年累月如野草般在風中喘息;成人之後的龍瑛宗則身材瘦小且略帶口吃,個性內向不善交際。

日據時期從事寫作的台籍作家,大都出身較富裕的家庭、擁有較豐富的資源。從賴和一輩的漢文作家到戰爭期的張文環、呂赫若、吳濁流、鍾理和皆然,獨出身寒村的龍瑛宗是個例外。這樣的出身使得「他的一輩子,充滿挫折、困境、畏縮和妥協。他的根本思想是反抗、叛逆和前進的,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他被逼不得不妥協、退卻和躲避。他的小說中人物的絕望和傷悲就是他這靈魂的寫照。」(註1)我們在龍瑛宗的文學活動以及作品當中,都可以看見這樣的痕跡。

龍瑛宗對文學的啟萌是在公學校五年級的時候,那時他的級任老師是日本人成松先生,成松先生以日本的《萬葉集》開啟了小龍瑛宗的文學之窗(註2);後來,他的作文經常受到老師的稱讚,文學的閱讀也成為他最大的興趣。他回憶自己十六歲時道:

那個時候我已經踩著文學領域,耽讀島崎藤村、北原白秋的抒情詩群。 嗣後,慢慢地登高了杜甫和德國青年派的海涅,而自認他們的不肖弟子, 以迄于今。(註3)

後來他北上就讀台灣商工學校,那時正是昭和初年的「圓本時代」,亦即每種全集都一圓一本,是出版大盛的時期。龍瑛宗當時經常在書店立讀,如此閱讀了《明治大正文學全集》、《現代日本文學全集》、《世界文學全集》、《世界大思想全集》,還有土井晚翠、石川啄木等日本詩人,以及莫泊桑、左拉、福樓拜、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契柯夫等名家的作品。一直到他在台灣銀行工作,仍然保持不斷閱讀的習慣;當時他透過任職圖書館的友人幫助,得以借閱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

龍瑛宗的文學養成就在這樣的自修與獨學之下,透過日文直接承襲了日本文學的傳統、間接學習了世界文學的精隨,對於台灣的漢文以及新文學傳統,他則無從知悉。對於寡言內向的龍瑛宗而言,藉由閱讀與寫作不斷和文學對話、徜徉於文學的世界中,這是他最大的快樂。

二、 孤獨的文壇彗星

1930年龍瑛宗從台灣商工學校畢業,隨後旋即進入臺灣銀行工作。1937年,他以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得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懸賞小說佳作獎,一鳴驚人,成為眾所矚目的文壇新星。在其之前,台灣人只有楊逵的〈送報伕〉和呂赫若的〈牛車〉曾獲得日本內地的文學獎。這標幟著在日本統治約四十年之後,台灣人在文學藝術上的表現,已足以進軍中央文壇,對當時被殖民、受壓迫的台灣人而言,是相當大的鼓勵與驕傲。龍瑛宗在〈植〉文之前,未曾有過任何小說創作;以一個銀行員的身分,甫出手便以處女作獲獎,更是引人側目。

今日回顧戰爭期的台灣作家,可推舉出張文環、龍瑛宗、呂赫若三位最具份量的作家。在三人當中,龍瑛宗因為他的性格以及他在當時文壇生態中的位置,呈現出令人側目的特異性,而這樣的特異性從龍瑛宗初出文壇便已顯露。〈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獲獎之後,在日本文壇受到極大的讚譽,龍瑛宗還被稱為「中央文壇的彗星」、「台灣的張赫宙」,並認為〈植〉文的精神與普希金、柯立奇、魯迅等普羅作家相通,且以〈植〉文為全球受虐階級的哀歌,具備了至高的文學精神。然而相對於日本人的大加讚譽,台灣人的看法反到顯得保留,如楊逵以土曜人為名評道:

…最要緊的莫過於題材背後,作者的眼呈不十分澄清支狀態。對於這位新進作家的寫實為今後之成長一事,我抱以危懼之感。

誠然,〈植〉文中以冷峻諷刺的手法,描寫殖民地台灣的小知識份子們在現實當中的掙扎、墮落、毀滅,呈現了相當的無力感與灰暗的色調;這樣的作品放在既往的台灣文學當中,自然被視為一種變形,也會引起一些台灣文壇中人的擔憂。事實上,龍瑛宗在登上文壇前,不知道賴和與楊逵,也不知道前一階段台灣文學的狀態與傳統。他只是喜好文學,他的文學來自於自學與閱讀,尤其受日本文學及及西方文學影響很深;他從事文學創作只因純粹對文學的興趣,並不包含其他的目地。同樣的,〈植〉文是他忠實地根據他對社會現狀的觀察、及他個人的文字美學特質所寫成的。事實上,龍瑛宗筆下的這些小知識份子們是相當具有真實性,殖民統治將近四十年,〈植〉文中描寫的,是不同於前一代台灣人所面對的社會問題。

當龍瑛宗跨入台灣文壇,面對〈植〉文獲獎後的的種種評論,他曾在一篇隨筆文章中闡明,自己只是一個「立在文學之牆外的人」,他明白自己在台灣文學的主流之外,並為此感到悲哀。其實也就因為龍瑛宗站在主流之外,才能有從容的距離與觀察,創作出深刻寫實如〈植〉文的作品。

到1961年時,日人尾崎秀樹在〈台灣文學之備忘錄〉文中,將〈植〉文與楊逵〈送報伕〉、呂赫若〈牛車〉比較,指出按發表之順序,到〈植〉文時作家對於殖民地政府的抵抗意識已呈現「屈從及傾斜」的狀態。1965年葉石濤〈從送報伕、牛車到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文中所言:到了龍瑛宗之後,台灣的小說才出現現代人心理的挫折,哲學的瞑想以及濃厚的人道主義,並認為〈植〉文有別於先前主流的富抵抗精神與民族意識的寫實文學,是一新的異質文學的出現。〈植〉文的異質性富於時代意義且在文學史上彌足珍貴。

當〈植〉文以異質性的光彩出現,龍瑛宗其人也以一種不同於其他台籍作家的姿態立於文壇。1940年1月,以日人西川滿為首的文學雜誌《文藝台灣》創刊,1941年5月,台灣人張文環發起的《台灣文學》亦創刊,戰爭期的兩大文學雜誌於焉並峙。龍瑛宗從《文藝台灣》創刊開始,便受邀擔任編輯委員,然而從《台灣文學》創刊以來,龍瑛宗一直未曾獲邀參與,因而龍瑛宗便一直以側身「日人集團」或曰「外地文學集團」的身分,被排於台籍作家之外。龍瑛宗之未加入《台灣文學》一事,一直為後人好奇並關注,這件事根據龍瑛宗日後的回憶所言,推測大概是因為張文環對他有某種誤會及偏見所致。客家人的龍瑛宗不擅長閩南話,加上他極為內向又有口吃,所以在作家集會的場合與台籍作家少有交談互動,可能因此被歸為日人集團一派。這樣的誤會一直到1942年11月,龍瑛宗與張文環一同出席大東亞文學者大會,途中兩人才有機會首次暢談、盡釋前嫌。其後龍瑛宗才開始有作品於《台灣文學》發表。

龍瑛宗是不善交際的,雖然他知道當時的文學集團與生態,但他不主動去表態或改變什麼;他雖然可能也聽聞到別人對他作品的批評,但他不會去多做辯解或反應。根據當時的日籍作家池田敏雄日後回憶龍瑛宗道:「身為《改造》之入選作家,相當有名,所受到的期待與尊敬在台灣堪稱異例,然而其本人卻是相當不起眼的存在,集會時也總是很客氣,再加上極為內向與口吃,在人前面不能順暢的談話。」龍瑛宗在台灣文壇顯得相當孤獨。1943年10月,龍瑛宗受邀以回憶處女作為題材寫了一篇隨筆:〈孤獨的蠹魚〉。這篇文章中如此說道:

雖然和朋友談著話,我也感到孤獨。那是一種非常寂寞的東西。〈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是從我的孤獨與讀書中因應而生的。(林至潔譯)

正如他自喻之「孤獨的蠹魚」;孤獨,似乎成為龍瑛宗及其代表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一種姿態。

三、在戰鼓聲中唱自己的歌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於1937年4月獲獎,同年6月,龍瑛宗以得獎的獎金進行了他的首次東京行,一個月中接觸了許多日本藝文界人士。7月,他在回台的船上得知七七事變爆發。甫踏入文壇、正揚帆待發的龍瑛宗,陡地跌入戰爭期的窘窒氛圍中,而且後來龍瑛宗在日據時期的創作活動,可以說整個籠罩在被要求「戰爭協力」的時代當中。

第一位以龍瑛宗研究著稱的研究者羅成純指出,龍瑛宗戰爭期小說的最大特徵就是缺乏歷史因素,並且說道:

事實上不只龍瑛宗,這種游離出時空、抽除歷史因素的文學特徵,在中日戰爭之後,「外地文學」派的日本人中之作品是如此,連台灣人作家方面的張文環、呂赫若等寫實作家之作品中亦可見,這種逃避主義式的文學現象,也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文學之一共同現象;…(註4)

確實,在當時要避免受到政局與戰事的影響、保持文學創作之完整性與獨立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採取逃避主義。逃避主義是無可厚非的,我們無權要求作家得為文學挑戰當局,若以逃避說其思想敗北,也顯得苛求。事實上,逃避主義確實使文學中少了一些什麼,但同時也使文學中可能隱藏了一些什麼;作家在有限的格局下創作,其中隱微的部分更值得細究。

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後,龍瑛宗的小說創作於1937年有〈夕照〉,然後則是1939年的〈黑妞〉、〈白鬼〉,以及中篇連載的〈趙夫人的戲畫〉,接下來是1940年的〈村姑娘逝矣〉。這幾篇作品如上所述,都有抽離歷史時空的特質,也就是在作品中看不出故事發生的年代。〈夕照〉、〈黑妞〉、〈白鬼〉、〈村姑娘逝矣〉四篇都是短篇幅的短篇小說,其中〈夕照〉和〈村姑娘逝矣〉具有法國世紀末的頹廢傾向。〈村姑娘逝矣〉一篇發表於西川滿《文藝台灣》的創刊號,其內容不具現實意味而充滿浪漫趣味,與《文藝台灣》「愛好藝術與鄉土趣味」的風格頗為相合。

此外,1939年於《台灣新民報》連載的中篇小說〈趙夫人的戲畫〉,是龍瑛宗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之後篇幅較長、也較令人期待的作品。在其開始連載之前該報曾刊有新作預告,當中龍瑛宗自言這篇作品在寫作技法與風格上頗有思考琢磨,因此可以說是一篇龍瑛宗相當具有實驗性的作品。從〈夕照〉到〈村姑娘逝矣〉,這五篇作品在形式與風格上皆與〈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有鮮明的不同。龍瑛宗在晚年曾如此說道:

我以為殖民地生活的苦悶,至少可以從文學領域上自由的作幻想飛翔來撫平。現實越是慘痛,幻想就越華麗。(註5)

儘管龍瑛宗曾言「作品的基底到底是現實,而且必須是正確的現實。」(註6)但是在現實受到擠壓而無法被自由面對之際,遁入幻想與純文學領域便成為另一種堅持文學的方式。對側身日人集團、孤獨地爬行創作之路的龍瑛宗而言,靜靜地作幻想的飛翔、琢磨於寫作的技巧,或許是逃避之下最安全且具建設性的選擇。況且龍瑛宗自學的過程中廣泛閱讀日本與西方文學經典,純文學領域的探索也是他的興趣所在,他後來所寫的私小說系列〈白色的山脈〉、〈龍舌蘭與月〉等,也是他在寫作形式上的另一種嘗試及表現。

在逃避現實之下做文學的幻想飛行、潛入純文學的修行之外,龍瑛宗的小說中還是透露出他思考的軌跡、以及面對現實之時的立場及關懷。1940年在〈村姑娘逝矣〉之後,龍瑛宗又回到〈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小知識份子處境題材,而有〈黃昏月〉及〈黃家〉兩篇作品。與〈植〉文相同地,〈黃昏月〉中的彭英坤與〈黃家〉的若麗,也都是因理想幻滅而自我毀滅的敗北人物。相較〈植〉文與〈黃昏月〉、〈黃家〉兩篇,後兩篇正如前文所述,存在著捨棄歷史因素之現象,或許正因為如此,因此在寫實的深度及社會觀察視野的廣度來說,不及〈植〉文之水準。但觀察龍瑛宗對相同題材之處理與構思,可以發現他努力在作品中為自己、或說為台灣人尋找一種安頓之姿。從〈植〉文、〈黃昏月〉、再到〈黃家〉,其中幾乎所有的小知識份子都找不到出路、頹然仆倒於命運之前。但最後到了〈黃家〉中的若彰,他雖然懷有繪畫的才能,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對成為藝術家抱持懷疑,而情願選擇肖像畫家作為安身立命之途。這樣的妥協之道在之前〈植〉文以下的人物中未曾出現,這是一種妥協,卻使得我們的小說人物不再因無出路而落入毀滅(註7)。若彰的妥協性格與現實中龍瑛宗的保守隱忍有幾分相似。

此外,1941年之後,龍瑛宗接連在小說裡對平凡的庶民生活做了一些正面性描繪。例如1941年的〈白色的山脈〉中,描寫了一個不幸的家族一起眺望大海的背影,說那景象「與其說悠寂,不如說是有股熱人心窩的極深的愛情所結合而成的幸福之姿。」又,寫旅館女服務生平凡的愛情時說:「這個身分低賤的女人,竟也如珍珠般閃著瀅光,那是美麗的人間之愛情。」其後的〈濤聲〉(另有譯為〈海之宿旅〉)一文,寫到一位年輕的勞動者道:「這個年輕的男人,除了勞動之外,什麼都不想,只相信勞動一事,而那其中即存在著人生,既無懷疑也無不安,有的只是充滿一心一意的生存力量之生活的美。」在庶民純然的生活思維中,龍瑛宗似乎在尋找一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方式。

在不堪面對的現實、無法期望的未來之前,為自己找到一種堂堂正正活下去的心境與勇氣,似乎是可行範圍內的某種慰療與精神勝利。1942年,龍瑛宗連續發表了兩篇女性小說〈不知道的幸福〉及〈一個女人的紀錄〉,這兩篇作品都是以舊社會中傳統女性的苦難為題,其中的女性角色在殘酷的現實與壓迫下,都透漏著一種堅毅地活下去的力量。例如〈不知道的幸福〉中的女人回顧自己的一生,說自己是「人生的勝利者」,她既能忍從,但也有與命運抗爭尋求幸福的精神,並以滿腔的熱情看待人生。這兩篇小說呈現了龍瑛宗另一種「堅持與反抗」(註8),他將硬朗、健康的抗爭精神隱於女性世界,傳達出他於不自由的年代中所堅持的正面生命尊嚴。

無論是〈黃家〉裡的若彰,還是企圖從庶民、女性身上尋找,龍瑛宗隱藏於各式作品底下,有一個找尋正確並積極活下去的力量之意念。這個追尋的意念源自現實中的矛盾及煎熬,這個追尋的過程本身也充滿痛苦與掙扎。他反覆地思索與求證、且訴說。戰鼓隆隆的時代,人的價值觀與道德感等基本情操都遭遇混亂;龍瑛宗手裡拿著筆,他既想維持文學之純淨,又想持守作為一個人的獨立尊嚴。因為戰爭一直對此二者不留情地侵犯。鍾肇政於1985年為龍瑛宗著作《午前的懸崖》作了一篇序,標題為「戰鼓聲中的歌者」,後來人們經常以此形容龍瑛宗,如龍去世時《聯合報》以兩天刊登了龍瑛宗的紀念專輯,也是以「戰鼓聲中的歌者」為題。龍瑛宗唱的是什麼歌?他唱的不是鼓動軍心的進行曲、不是曲高和寡的歌劇、也不是昧於現實地歡樂歌唱陽光燦爛。龍瑛宗唱的是他自己的歌,他的歌堅毅地指出活下去的方向、溫柔地詠嘆人性之光輝,同時也悠揚優美撫慰人心。

四、青天白日旗下的文學夢

在龍瑛宗近九十年的生命中,戰爭期這大約八年的期間,是他文學活動最盛、文學生命最菁華的時期。他在台灣文學史中之所以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完全是奠定在他戰爭期的文學成就。若論龍瑛宗的文學,戰爭期自然是重點,但若論龍瑛宗其人,從戰前到戰後貫串來看,則更可以清楚了解他這個人以及他與文學之間的關係。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台灣回歸中國;戰後初期的台灣面對許多問題,發生許多亂象。龍瑛宗於1946年3月到10月間,在台南擔任《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的主編。戰後初期是個語言轉換的時期,台灣人必須拋掉習慣了的日文、學習使用中文,在中國政府急迫的語言政策以及整個社會瀰漫的中國熱潮下,戰後初期的許多報刊雜誌很快的變成中文版;再者,因為整個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太多,當時的文化人最為熱衷的是政治以及文化經濟等問題,文學在這個遽變而不安穩的時代中是不被重視的。龍瑛宗的《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便在這個時代中為日文的使用者及讀者做最後的接續工作,他站在文學的崗位上為台灣文學的承先啟後繼續努力。《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提供了日文作家發表的園地,積極引介世界文學給台灣的讀者、以期台灣文學的現代化,在混亂的戰後初期,龍瑛宗顯露出異於他人的眼光與堅持。

1946年10月25日,台灣的日文報刊正式停刊,《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也就此停刊。到了1947年2月,爆發了二二八事變;在一片風聲鶴唳當中,龍瑛宗的文學之筆逐漸暫告停歇。不擅長中文的他忙錄於一家生計,最後又回到老本行的銀行界,進入合作金庫服務。從此之後的三十年,龍瑛宗蟄伏了下來,他的身份是個銀行員;他身邊的人鮮有知道他曾是個名作家,甚至他的孩子也只知道父親喜愛閱讀、每天必定看書到深夜,卻不知道父親心中有一塊偌大的文學版圖。然而在這三十年中,龍瑛宗心中的文學從來不曾離開;他之所以不寫,是因為存在太多現實的阻力,如政治的禁忌、語言的轉換等,使得他無法輕易再提筆。

七○年代末期,一方面因為整個台灣社會的狀況改變,二來因為龍瑛宗從合庫退休、賦閒在家,他終於再度提筆寫作。他先用日文寫了中篇小說〈媽祖宮的姑娘們〉、〈夜流〉,還有長篇小說《紅塵》等,但是這些日文作品在要台灣發表存在著語言上的問題。後來《紅塵》經過鍾肇政翻譯後在《民眾日報》連載,卻面臨讀者反應不佳的狀況。《紅塵》連載之後,龍瑛宗開始嘗試以中文寫作,他著有〈勁風與野草〉、〈杜甫在長安〉、以及八○年代密集創作的一系列掌篇小說,最後這些中文作品結集成中文小說集《杜甫在長安》。八○年代到九○年代初,他更有大量的隨筆雜文發表在各種報章雜誌上。他以八十高齡,仍繼續著文字的寫作,實堪稱為文學的長跑者;在他瘦小身軀的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文學靈魂,傾瀉出源源不絕的力量,讓他奔走文學路到人生的最終。

對龍瑛宗這一輩的台灣作家而言,政治上的政權遞變是他們文學生命的重大打擊。文學語言絕非一日亦非一兩年就可以養成的,這批正在文學生命巔峰壯態的作家,一下子被拿去他們的創作工具,正好比戰士被奪去寶劍,雖有滿腹文思,卻徒無用武之地。他們的文學生命在戰後大多是衰沒了的,歷史對他們如此無情,他們似乎也無話可說。然而,對龍瑛宗而言,文學是他內心一個完整而廣闊無邊的世界,他雖然因為許多因素而不能再寫,但他絕對不與文學分道揚鑣。在他蟄伏的歲月中,他不斷閱讀,而且再度提筆的欲念一直在他內心蠢蠢欲動。龍瑛宗戰後復出之後的表現,雖然比不上他在日據時期的成就,但終究為他這個世代的台灣作家做了一番見證。

五、結語

葉石濤曾這樣說龍瑛宗(註9):

…以他的文學天才而言,他很可能成為日據時代最有世界性規模的作家;因為他的現代人知識分子的氣質和敏銳的思考,在那時代是獨樹一幟的罕有資質,台灣新文學因他的出現而開闢了更前衛而深刻的境界。

然而,如此資質才情的龍瑛宗,卻從戰前到戰後都飽受現實的無情攪擾,好比種子落在佈滿荊棘的乾脊泥地,必須使勁才能抽芽、傷痕累累才能長葉。然而,他安靜地用他瘦小的的身軀深深擁抱文學,不管身旁風雨雷電、野火咆哮,如此終其一生不改其情。

貌不驚人、拙於口詞的龍瑛宗,因文學而顯不凡。且讓我們一同以溫暖了的心閱讀他的作品,期與他純然的文學魂於其中相遇。

註釋

(註1)葉石濤,〈論龍瑛宗的客家情節〉,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頁4。
(註2)參龍瑛宗自傳性小說〈夜流〉,1979年5月20日。
(註3)龍瑛宗〈回憶〉,1987年11月6日。
(註4)羅成純,〈龍瑛宗研究〉,收入《龍瑛宗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1日,頁269。
(註5)龍瑛宗〈《文藝台灣》與《台灣文藝》〉,《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3號,1980年。
(註6)龍瑛宗〈孤獨的蠹魚〉,收入1943年《孤獨的蠹魚》。在此引用的為林至潔譯文,1996年10月刊於《聯合文學》第12卷第12期,頁130。
(註7)參陳建忠,〈殖民地小知識分子的惡夢與脫出—龍瑛宗小說〈黃家〉析論〉,《文學台灣》第23期,1997年7月5日。
(註8)林瑞明,〈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中研院主辦,1993年12月。
(註9)同註1,頁5。

相關字詞
書(篇)名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孤獨的蠹魚〉、〈夕照〉、〈黑妞〉、〈白鬼〉、〈趙夫人的戲畫〉、〈村姑娘逝矣〉、〈黃昏月〉、〈黃家〉、〈白色山脈〉、〈濤聲〉、〈不知道的幸福〉、〈一個女人的紀錄〉、《午前的懸崖》、《中華日報》、〈媽祖宮的姑娘們〉、〈夜流〉、《紅塵》、〈勁風與野草〉、〈杜甫在長安〉、《杜甫在長安》
人名 龍瑛宗
時間 1911年、1930年、1937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6年、1947年、1985年
其他專有名詞 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生平年表   【top】

中曆 西曆 日本 年齡 地點 生平紀要 完稿時間 發稿時間 其他相關事件
民前1年 1911 明治44年 1 新竹北埔 25(農曆7月初2)亥時,生於新竹州竹東郡北埔庄,排行四,本名劉榮宗。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石井村。     大哥12歲時夭折,二哥榮殿是巡查,三哥榮瑞是公學校教員。
民國5年 1916 大正5年 6 新竹北埔       12月10日龍瑛宗夫人李耐女士出生。
民國7年 1918 大正7年 8 新竹北埔 到彭家祠受啟蒙,旋為日警關閉。      
民國8年 1919 大正8年 9 新竹北埔 入北埔公學校,開始學日語,校長安部守作先生。      
民國9年 1920 大正9年 10 新竹北埔 公學校二年級。      
民國10年 1921 大正10年 11 新竹北埔 公學校三年級。      
民國11年 1922 大正11年 12 新竹北埔 公學校四年級。      
民國12年 1923 大正12年 13 新竹北埔 公學校五年級,遇文學啟蒙師成松先生,開始教授《萬葉集》。習作〈暴風雨〉被收入《全島學童作文集》,並向東京少年雜誌投稿。      
民國13年 1924 大正13年 14 新竹北埔 公學校六年級,日籍老師見到他寫給朋友的信,誇讚其日語程度。      
民國14年 1925 大正14年 15 新竹北埔 公學校畢業。報考台北師範學校,筆試合格,但口試不合格,落榜,進入北埔公學校高等科(二年制)。至好友彭瑞鷺家中讀吉田絃二的散文集。購買第一本文藝雜誌《赤ゆ鳥》。      
民國15年 1926 昭和1年 16 新竹北埔 高等科二年級。      
民國16年 1927 昭和2年 17 台北 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報考台灣商工學校,以最高分錄取,同級生還有劉發甲。四月入學台灣商工學校,負笈北上,此時常至書店立讀。      
民國17年 1928 昭和3年 18 台北 作文常受老師誇獎,並將作文讀給全班聽。      
民國18年 1929 昭和4年 19 台北 受到國文老師加藤的器重,初期創作風格受其影響。      
民國19年 1930 昭和5年 20 台北/南投 3月15日台灣商工學校畢業,畢業成績第三名。因佐籐老師的推薦,入台灣銀行。 4月調南投分行,除龍瑛宗外,其餘皆日本人。其職務是辦理儲金、匯兌、日台翻譯。由於他是客家人,不懂閩南語,故常受日人斥責。      
民國20年 1931 昭和6年 21 南投     12月〈動靜二三〉發表  
民國21年 1932 昭和7年 22 南投     9月20日〈週期性景氣變化的崩壞以及影響〉發表  
民國22年 1933 昭和8年 23 南投 與日籍女牙醫來往,分行副理干涉警告。      
民國23年 1934 昭和9年 24 台北 調回台北本行工作。由於任職圖書館的友人劉金狗幫忙,得以借閱大量的世界文學名著。此時常去台北的舊書攤。     1月28日父親去世。
民國25年 1936 昭和11年 26 台北 與李耐結婚。 朝鮮人張赫宙作品〈餓鬼道〉入選《改造》懸賞小說,受此刺激,開始撰寫處女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5月21日〈美麗的威嚇—給某些本島詩人〉發表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4月〈植〉文得到日本《改造》雜誌第九屆日本懸賞小說佳作獎,得獎金500元。該屆只取兩名,不分名次。 6月休假一個月,至東京旅行,與文藝界人士見面,包括作家阿部知二、評論家清野季吉等知名人士。受保高德藏之邀,成為《文藝首都》的會員。與楊逵在京會面談台灣文學 9月〈詩的鑑賞〉完成 4月〈和銀行有緣故〉的詩人大木和逗子發表。 4月1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發表。 6月15日〈為了年輕的台灣文學〉發表。 8月1日〈東京鄉下佬〉發表。 8月1日〈東京的烏鴉〉發表。 8月15日〈夕照〉發表。 12月16日〈台灣與南支那〉發表。 11月12日長子劉文甫出生。
民國27年 1938 昭和13年 28 台北 新春,至東部旅遊。   6月23日〈蕃人〉發表。 10月1日〈名信片隨筆〉發表。 10月1日〈南方通信〉發表。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1月6日與《台灣新民報》社文藝部的黃得時遊台灣一周。 4月受黃得時之邀,開始為《台灣新民報》社撰寫隨筆、中篇小說。 8月受西川滿之邀成為「台灣詩人協會」的準備委員。 9月9日台灣詩人協會成立,成為文化部委員。 12月4日「台灣詩人協會」改組為「台灣文   1月1日〈我底秋風帖〉發表。 2月1日〈黑少女〉發表。 3月1日〈名信片隨筆—風俗〉發表。 4月8日〈熟人之死〉發表。 5月〈地方文化通信—台北市〉發表。 5月1日〈台灣一周旅行〉發表。 7月13,22日〈白鬼〉(上)(下)。 8月〈芥川獎的「雞騷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1月「台灣文藝家協會」成立,機關誌《文藝台灣》創刊,成為編輯委員之一。 3月4日《台灣藝術》創刊,任「讀者文壇」版審稿者。 3月13日與楊雲萍同訪西川滿。 10月〈拿破崙與橫光利一〉完成 〈私人信函〉發表。 1月1日〈村姑逝矣〉發表。 1月7日〈一個回憶—文運又活動起來〉發表。 2月3日〈山上下雪日〉發表。 2月16,17日〈有城堡的小鎮〉(上)(下)發表。 3月1日〈杜甫之夜〉發表。 3月4日〈早霞〉發表。 3月4日〈照片—龍瑛宗 2月4日次子劉知甫出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花蓮 新春,遊覽東勢的明治溫泉,撰寫小說,並執筆總督府情報部囑脫之青年演劇劇本。 結識台北帝國大學教授工藤好美。 2月11日「台灣文藝家協會」改組,任台北準備委員會之委員。 3月與北原政吉、立石鐵臣、西川滿、濱田隼雄於電台召開座談會「漫談文藝」。 4、   〈詩人的午睡〉發表。 1月1日〈南方的誘惑〉發表。 1月1日〈同人日記〉發表。 1月1日〈關於作家〉發表。 2月2日〈台灣文學的展望〉發表。 2月13日〈圖南的翅膀〉發表。 3月1日〈邂逅〉發表。 3月1日〈新體制與文化〉發表。 3月5日〈午前的 長女淑惠出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台北 1月14日辭去台銀工作,退職金2000元。回到台北。 2月6日由皇民奉公會幹部松井氏推薦進入《台灣日日新報》社,月俸金95元。任「兒童新聞」編輯。(後改稱「皇民新聞」)。 5月20日與楊熾昌訪佳里吳新榮。 6月與濱田隼雄、西川滿擔任「文藝台灣賞」預選委員,並   〈猿飛佐助〉發表。 1月1日〈對台灣藝術界的要求〉發表。 2月20日〈東洋之門〉發表。 3月1日〈建設性的邀請〉發表。 3月5日〈薄薄社的饗宴〉發表。 3月20日〈南方的作家們〉發表。 4月20日〈時間的嬉戲〉發表。 5月1日〈審查評〉發表。 2月1日中村哲將龍瑛宗列為台灣四人作家之一(西川滿、濱田隼雄、張文環、龍瑛宗)。澀谷精一評〈白色的山脈〉為「可笑的小說」。 3月30日澀谷精一再評龍瑛宗〈南方的作家們〉是本島文藝批評的壞典型。 7月中村哲、竹村猛、松居桃樓舉行文學鼎談座談會,於《台灣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1月31日《台灣文學》首度刊登龍瑛宗的文章〈道義文化的優越地位〉。 4月社團法人「日本文學報國會台灣支部」成立,擔任幹事。 8月底 辭去《文藝台灣》同仁。 11月12日參加「台灣文學決戰會議」,有「八紘一宇精神」之發言。 想出小說集《蓮霧的庭院》,當   1月1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發表。 1月28日〈夏天的庭院、南方的女人〉發表。 1月28日〈東部斷章〉發表。 1月31日〈道義文化的優越地位〉發表。 3月書評〈胡人的味道〉發表。 3月〈雞肋抄—《憶亡夫杜斯妥也夫斯基》〉發表。 4月1日〈龍舌蘭和月亮 1月1日《台灣藝術》第4卷第1期刊載中村氏、龍瑛宗氏對談會內容。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3月台灣新報全島六報合併,仍任職於台灣新報;時吳濁流歸台,常與吳濁流、黃得時等大談文學。 6月受「台灣文學奉公會」至高雄海兵團見習一周,官拜少尉。以此經驗寫出決戰小說〈年輕的海〉。曾欲中曾根康弘。後參加從軍作家座談會。 8月擔任台灣新報社出版的雜誌《   1月1日〈寄給南方〉發表。 1月1日〈濤聲〉發表。 2月1日〈學生戰—北部學生聯合演習記〉發表。 4月1日〈時間〉發表。 5月1日〈萬葉集的回憶〉發表。 6月27日〈別具一格的故事〉發表。 8月〈戰時下的文學〉發表。 8月10日〈年輕的海〉發表。 12月30日總督府情報課出版《決戰台灣小說集—乾之卷》,〈若ゆ海〉收錄其中;另收錄濱田隼雄〈爐番〉、西川滿〈石炭.船渠.道場〉、吉村敏〈築成ソ抄〉、張文環〈雲ソ中〉、河野慶彥〈鑿井工〉。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8月15日於新竹聽到日本昭和天皇親自廣播,宣佈無條件投降。 11月15日《新風》創刊,擔任贊助員。   1月1日〈哄笑的青風莊〉發表。 1月5日〈歌〉發表。 1月31日〈山居北記〉發表。 2月1日〈結婚綺談〉發表。 11月10日〈民族主義的烽火〉發表。 11月15日〈青天白日旗〉發表。 11月20日〈文學〉發表。 11月20日〈從汕頭來的男子〉發表。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北/台南 1月 《中華》創刊,由陳國柱發行,龍瑛宗主編,共發行二號。 3月任職《中華日報》編輯部日文編輯員,前往台南。期間因刊登鐵路工人對薪資及待遇不滿之投書,受到當局調查。 8月26日升任《中華日報》日文組主任。 10月25日雜誌等日文版廢除,辭去《中華日報》工   1月20日〈中美關係和其展望〉發表。 1月20日,4月30日〈太平天國〉(1)(2)發表。 1月20日,4月30日〈楊貴妃之戀〉(1)(2)發表。 2月1日〈兩人共乘的腳踏車〉發表。 3月15日〈個人主義的結束—老舍的「駱駝祥子」〉發表。 3月21日〈在台南歌唱〉  
民國36年 1947 昭和22年 37 台北 1月任職於民政廳,編輯以原住民為對象的《山光旬刊》,由於薪資微薄,生活困難。 2月17日出版隨筆集《女性素描》。 二二八前,舉家遷回台北。先暫居於萬華龍瑛宗大姊處,後來才搬到泰順街。回台北後,在台北火車站旁的台灣畫報社結識雷田。 1947、1948年間,經   1月〈台北的表情〉發表。 2月〈新女性〉首次發表於《女性素描》。  
民國37年 1948 昭和23年 38 台北 仍任職民政處,編輯《山光旬刊》。      
民國38年 1949 昭和24年 39 台北 1月18日參加新生報主辦「『天未亮』演出座談會」,會議記錄刊載於新生報橋副刊。 由民政處離職。 張冬芳建議向銀行借貸。向合庫借了舊台幣三千萬元後,存入同鄉所開的錢莊;尚未領到第一次利息,錢莊倒閉。再訪張冬芳,說明所借之錢被倒始末,張知其背景後,要他提   5月〈最初的農倉調查—我的台銀時代序章〉發表。 5月2日〈左拉的實驗小說論〉發表。 文甫「修學旅行」,因家中貧困沒去。 1月《公論報》剪報:連溫卿〈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土地被收奪的過程〉。
民國39年 1950 昭和25年 40 台北 6月21日改派合庫研究室,職別為辦事員,月薪200,與張我軍同事編《合作界》。 11月30日任職研究室,職別為專員,月薪220。      
民國41年 1952 昭和27年 42 台北 五O年代與雷田、吳瀛濤、吳濁流、王詩琅、鄭世璠、郭啟賢每月固定聚會,名為「幾何會」,持續約二十多年。(見雷田1981年2月26日〈夕陽下的孤獨〉一文) 12月〈故園秋色〉完成。    
民國43年 1954 昭和29年 44 台北 1月23日兼任統計課長。   12月10日〈日人文學在台灣〉發表  
民國44年 1955 昭和30年 45 台北       11月,張我軍去世。「遵從他的遺言,他的軀殼背火化,經過一夜的燃燒,他已變成骨灰。我和許遠東以筷子去撿骨。」(1980〈張我軍之死〉)。
民國47年 1958 昭和33年 48 台北       10月25日《中央日報》剪報:毛一波〈台灣的文學發展〉、方豪〈台灣詩人對大陸的懷念〉。
民國48年 1959 昭和34年 49 台北 8月22日改派人事室專員,兼一(掌提升、調動、賞罰)、二課,月薪400。「建議上峰,錄用職員時,以服役完畢的青年,予以優先錄用。也許各同業著先鞭吧。其次,處分職員時,創設申辯制度,以查察有無冤情。」(1984〈我的足跡〉)「人事室課長一職,為何降落到我肩上呢?我想      
民國49年 1960 昭和35年 50 台北 5月9日人事室,免兼二課。      
民國50年 1961 昭和36年 51 台北 4月23日人事室副主任兼一課,月薪430。      
民國54年 1965 昭和40年 55 台北 5月1日受聘為「今日之中國」社編輯委員會主筆。 7月14日任合庫總庫職工福利社主任。      
民國55年 1966 昭和41年 56 台北 擔任《台灣文藝》第一屆台灣文學獎評審。   4月〈文學魂〉發表。  
民國56年 1967 昭和42年 57 台北 5月15日調任稽核室副主任,月薪490。      
民國61年 1972 昭和47年 62 台北 6月19日升任稽核室主任。      
民國63年 1974 昭和49年 64 台北 2月25日任總庫專門委員。   1月25日〈新春閑談復興國劇〉發表。 6月24日《新生報》剪報:王成聖〈章太炎到台灣〉。
民國64年 1975 昭和50年 65 台北     8月20日〈從加利福尼亞談台灣〉發表。 4月24日《中國時報》剪報:施翠峰〈孤拔海濱舊戰場〉。
民國65年 1976 昭和51年 66 台北 8月31日由合庫退休。   10月〈瞑想〉發表。 9月29日《中國時報》剪報:「『法家』爭水溝、不按章法!台南高分院宿舍上演『全武行』」。 9月13日《中國時報》剪報:「公教人員待遇不公、下級收入超過上級」。 10月15日《新生報》剪報:「公教房租津貼、市議員請提高」。 12月1日《中國時報》剪報::
民國66年 1977 昭和52年 67 台北   6月〈媽祖宮ソ姑娘ギグ〉完成。 10月〈夜ソ流ホ〉完成。 11月〈月黑風高〉完成。 3月〈無常〉發表。 7月7日《中時》剪報:王曉波〈「七七」前後的台灣同胞〉。 9月28日《中時》剪報:張良澤〈民初最早的小學課本〉。 11月25日《中央日報》剪報:「小車實值五千、卻按八萬繳稅。稅務機關疏失、行政法院糾正」。
民國67年 1978 昭和53年 68 台北   11月末《紅塵》完成初稿。 12月20日〈文藝評論家的任務—讀夏先生的作品選評有感〉完成。   1月9日《中國時報》剪報:「日本軍閥、當年兇燄安在,過氣總督、如今作踐足下。明石元二郎、墓塋上搭違建、遺臭萬年」。 1月24日《中國時報》剪報:社論〈不應再有「超級工友」〉。「洋人說國語、辭不達意;一席餞別宴、洋相百出」。 5月8日《新生報》剪報:周少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7月《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出版。 再推敲《紅塵》至2月底 11月23日〈斷雲〉完成。 3月16日〈半世紀前的往事〉發表。 3月23日〈身邊集記片片〉發表。 5月20日〈夜ソ流ホ〉發表。 6月21日∼10月23日《紅塵》發表。 9月16日〈多些文藝評論〉發表。 10月25日〈黑與白〉發表。 2月19日《民眾副刊》剪報:陳香〈賴和其人及其詩〉。 3月5日《聯合報》剪報:高陽〈老舍之死〉。 3月17日《聯合報》剪報:王詩琅〈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的生成及發展〉。 3月21日《聯合報》剪報:華青〈一聲無力的吶喊—巴金的故事〉 4月13日《聯合報》剪報: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春節遊東南亞: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 12月13日出席「台灣光復前詩人作家座談會」。(見1981〈讀書遍歷記〉)。 1月9日日文〈グゐホ雲〉完成。 8月26日〈杜甫在長安〉完成。 8月29日〈兩個臉龐〉完成。 1月〈失落的往事〉發表。 1月26日〈斷雲〉發表。 2月22日〈新春懷古〉發表。 2月27日〈張我軍之死—高舉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覺者〉發表。 4月〈走馬看東南亞〉發表。 10月10日〈兩個臉龐—走訪鹽分地帶〉發表。 10月25日〈與舊友話當年〉發表。 1 2月3日《聯合報》剪報:婁子匡〈我愛「南音」土俗聲—讀台灣第一種新文藝雜誌感言〉。 8月29日《自立晚報》剪報:「第二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特刊」、鍾肇政〈光復後的台灣鄉土文學〉。 12月5日《聯合報》剪報:林毓生〈黃春明底小說在思想上的意義〉。
民國70年 1981 昭和56年 71 台北 春節正月初二,與王昶雄、鄭世璠、郭啟賢,訪新莊杜文靖,欣賞古賀大獎錄影帶。 2月17日〈名作的誕生〉完成 3月20日〈新文學的先聲〉完成。 4月27日〈荒城之月〉完成。 1月28日〈讀書遍歷記〉發表。1月30日〈「文藝台灣」與「台灣文藝」〉發表。5月〈新文學的先聲〉發表。 5月19日〈荒城之月—聽江文也獨唱會〉發表。 2月22日《聯合報》剪報:〈時代與真實—「台灣小說研討會」結語〉,夏志清作、歐陽子譯。 3月15日《聯合報》剪報:〈縱觀海內外華文文學—新加坡國際文學研討會特別報導〉。 3月19日《自立晚報》剪報:郭秋生紀念專輯,王昶雄〈適來而順去—追念郭秋生兄〉、劉捷〈
民國71年 1982 昭和57年 72 台北 2月27日國民黨文工會主任周應龍在中視貴賓聽宴請多位作家,與會作家包括龍瑛宗、鍾肇政、巫永福、黃得時、楊雲萍、劉捷、王昶雄等人。後輯成作家專訪集《文運與文心—訪文藝先進作家》,中央月刊設編印。 10月以小說〈勁風與野草〉獲聯合報特別獎。 10月3日〈我的 1月15日〈勁風與野草〉完成。 3月5日〈張文環與王白淵〉完成。 6月20日∼6月30日∼7月5日∼7月11日之間,〈神兵隊〉、〈理髮師〉、〈催繳單〉、〈詩人的華爾滋〉、〈月下瘋女〉、〈強盜〉陸續完成。 2月15日〈勁風與野草〉發表。 5月〈張文環與王白淵〉發表。 5月23日〈名作的誕生—評王詩琅「沙基路上的永別」〉發表。 10月24日〈索氏演講所感〉發表。 12月16日〈一個望鄉族的告白〉發表。 1月23日《中國時報》剪報:「『益壯會』興致勃勃談『藝旦』」。 1月24日《聯合報》剪報:吳漫沙〈概談「南方」〉。 2月19日《自立晚報》剪報:鍾肇政〈在海外為台灣文學播種的人—記塚本照和教授〉。 8月17日《聯合報》剪報:〈關於老舍〉。 9月21日《聯合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1月30日〈新春賦〉投稿台灣時報。 3月1日〈聚寶盆〉投稿聯合報。 3月14日〈談前輩〉送開南校友通訊。 3月23日〈回顧日本文壇〉投稿台灣文藝。   2月〈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發表。 2月17日〈頌春賦〉發表。 4月1日,5月1日〈憶諸前輩〉(上)(下)發表。 5月22日〈北埔金廣福〉發表。 7月4日〈小品二帖: 送鞋子、黃包車〉發表。 9月15日〈回顧日本文壇〉發表。 10月24日〈新聞老兵 1月3日《聯合報》剪報:琦翔〈周作人「落水」前後〉。 1月23日《聯合報》剪報:〈牟宗三先生演講錄〉,宛南人紀錄。 1月30日《聯合報》剪報:逯耀東〈挑起歷史的擔子〉。 8月20日《自立晚報》剪報:鹽分地帶文藝營特報。 9月18日《聯合報》剪報:「本報小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1月6日〈崎嶇的文學路〉投稿文訊。 2月7日〈股東的獨白〉投稿台灣文藝。 3月20日〈瞭望海峽的祖墳〉遭聯合報退稿。 4月12日〈小小的支那人〉遭聯合報退稿。 4月21日〈夕陽與牧童〉遭聯合報退稿。   2月29日〈新春隨筆〉發表。 3月4日〈短章一束:月下瘋女、狗用食品、強盜、曼谷街頭〉發表。 3月15日〈給文友的七封信〉發表。 5月1日〈農婦與日兵〉發表。 5月14日〈偶想〉發表。 5月18日〈理髮師〉發表。 5月19日〈詩人的華爾滋〉發表。 5月 1月16日《聯合報》剪報:「作家聚會舊金山、回顧文壇三十年,林海音(★上病下亞)弦與會獲熱烈迴響」。 2月12日《聯合報》剪報:楊熾昌〈源氏物語的精研〉,「作家討論台灣文學、超越派系才有希望」。 2月13日《自立晚報》剪報:「抗日名作家沈冤昭雪、文壇稱盛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8月15日《午前的懸崖》出版。   4月〈懷念楊逵兄〉發表 5月〈時間與空間〉發表。 6月〈小老師〉發表 6月20日〈淵源.緣份—新生報與我〉發表 7月〈回憶七七抗戰〉發表。 7月6日〈白鬼的讀者〉發表 7月11日〈美人魚外一章:美人魚、埃及的野狗〉發表。 8月10日〈日本文學的成果 1月1日《台灣新生報》剪報:蔣君章〈蔡鍔台灣脫困追記〉。 1月7日《自立晚報》剪報:巫永福〈風雨中的長青樹—讀「台灣出土人物誌」引起的回憶〉。 6月27日《聯合報》剪報:阮文義〈北埔十三巡〉。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秋,遊日本。   1月5日〈黑部峽谷秋色〉發表。 1月22日〈陳千武的「獵女犯」〉發表。 3月31日〈我為什麼要寫作〉發表。 5月〈緬懷前輩作家〉發表。 5月13日〈雪丸姊姊及其他:雪丸姊姊、第一次世界大戰、長舌婦、潑婦〉發表。 7月2日〈文學隨筆〉發表。 7月15日〈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獲鹽分地帶文藝營「台灣新文學特別推薦獎」。 7月《杜甫在長安》出版。 9月9日身體不適,先至和平東路蘇診所看診,經建議轉至國泰綜合醫院。 9月16日攝護腺開刀,住院半個月。出院後一週,十二指腸潰瘍,緊急徵求血漿急救。 7月30日〈宰相詩人中曾根〉完成。 1月〈旁觀看選舉〉發表。 3月19日〈悼文心〉發表。 3月25日〈還鄉記—素描新竹北埔鄉〉發表。 4月20日〈台灣棒球的功勞者〉發表。 6月10日〈憶起蒼茫往事—「午前的懸崖」二三事〉發表。 6月29日〈由「死靈」想起〉發表。 7月8日〈日本芥川賞候補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首次赴大陸,遊北京、桂林、南京、上海等地。   1月1日〈我的第一篇小說〉發表。 1月19日〈點亮文化的聖火—張我軍和他的「亂都之戀」〉發表。 1月24日〈紙尿褲—住院雜記〉發表。 1月25日〈孤獨的文學路〉發表。 2月5日〈難忘的甘露水〉發表。 2月16日〈許信良有罪嗎〉發表。 3月5日〈歌坊及其 2月10日《霧峰政論週刊》柯遠芬〈台灣二二八事變十日記〉。 2月15日剪報:「登革熱當心回馬槍」。 2月29日《聯合報》剪報:葉明勳〈不容青史盡成灰—二二八事件親歷的感受〉。 3月5日《聯合報》剪報:蔣永敬〈楊亮功先生與「二二八」事件〉,「歷史的傷口、不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秋天,本擬赴大陸,適逢六四天安門事件,轉赴日本,遊北海道函館、札幌、網走等地。並訪西川滿。   2月〈文學夥伴王昶雄〉發表。 3月〈台灣商工十一期聯誼會〉(上)(下)發表。 4月12日〈扶桑姑娘的故事〉發表。 4月13日〈秀姑巒溪在呼喚〉發表。 5月24日〈讀「玉蘭花」〉發表。 7月1日〈越過幾個山河〉發表。 9月4日〈《台灣現代詩集》隨想〉發 4月19日剪報〈我們對當前國事的基本看法—澄社創立宣言〉。 5月20日《聯合報》剪報:「戈巴契夫上海去來」。 7月5日《聯合報》剪報:黑白集〈救救警察〉。
民國79年 1990 平成2年 80 台北 初夏再赴大陸,新疆、西安絲綢之旅。   2月6日〈台灣人與馬年〉發表。 6月2日〈對「雙語教育」的看法〉發表。 7月30日〈渡邊綾子〉發表。 12月16日〈憤怒的詩集〉發表。 4月8日剪報:中共火箭「亞衛一號」發射10剪報:「決議黃信介、陳永興、張俊宏、康寧祥擔任國是會議籌委」。 4月12日剪報:「『我們對國是會議的期盼』、十三學者簽名連署、明確要求立即回歸憲法」。 4月14日剪報:「我國金融機構經營失敗案例摘要」。 7月4日
民國80年 1991 平成3年 81 台北 成都特訪杜甫草堂。長江三峽、黃山之旅。 2月1日《龍瑛宗集》出版。 6月15日參加寶刀集作家聚餐。   12月25日〈楊逵與《台灣新文學》—一個老作家的回憶〉發表。 2月23日《自立晚報》剪報:〈解迷二二八〉,林德龍選註。 3月.2日1《中國時報》剪報:吳密察〈建構早年台灣圖像的人—簡介荷蘭時期台灣史專家中村孝志〉。 3月22日《中國時報》剪報:李翠瑩採訪〈陳秀喜—現代詩壇「台灣精神」典範〉。 13日《聯合報》剪報:
民國81年 1992 平成4年 82 台北     4月6日〈一個老頭兒的讀言細語〉發表。 8月9日〈於嘉峪關〉發表。 3月27日《自立晚報》剪報:〈血淚的文學.掙扎的文學—評《台灣作家全集》「日據時代」卷、「戰後第一代」卷〉。 7月2日《自立晚報》剪報:陳萬益〈不容推諉不必忌諱—談台灣文學的教學〉。 11月6日《自立晚報》剪報:王壽國〈我上了一堂台灣史〉。
民國82年 1993 平成5年 83 台北 5月中日對照版《夜流》出版。 秋,為《文學台灣》封面題字,後刊於1994年初《文學台灣》第9期。     6月6日《自立早報》剪報:書訊:《夜流》。 12月11日《中國時報》剪報:辛愉採訪〈曹永洋—以景仰之情為陳五福醫師立傳〉。
民國83年 1994 平成6年 84 台北 台大歷史所碩士班學生柳書琴訪談。 由於健康狀況不佳,約於年底由信義路搬至復興南路與次子知甫同住。      
民國86年 1997 平成9年 87 台北 4月清大中文所研究生拜訪,並由次子知甫授權整理各類書籍文件。 5月《紅塵》出版。 8月,行政院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通過「《龍瑛宗全集》搜集、整理、翻譯、出版計畫」。 11月將手稿、藏書、剪報等相關文物捐給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為文資      
民國88年 1999 平成11年 89 台北 9月26日因肺癌病逝於台北仁愛醫院。      

寫作年表   【top】

中曆 西曆 日本 年齡 地點 作品名稱 完稿時間 出版時間 出版資訊 備註
民國20年 1931 昭和6年 21 南投 〈動靜二三〉   12月 《開南》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21年 1932 昭和7年 22 南投 〈週期性景氣變化的崩壞以及影響〉   9月20日 《台灣商公學校創立十五週年開南紀念號》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25年 1936 昭和11年 26 台北 〈美麗的威嚇—給某些本島詩人〉   5月21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詩的鑑賞〉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和銀行有緣故〉的詩人大木和逗子   4月 《台銀クラフ》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為了年輕的台灣文學〉   6月15日 《台灣新文學》,第2卷第5期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台灣與南支那〉   12月16日 《改造》,南方支那號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東京的烏鴉〉   8月1日 《文藝首都》,第5卷第8期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東京鄉下佬〉   8月1日 《文藝》,第5卷第8期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夕照〉   8月15日 《大阪朝日新聞》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26年 1937 昭和12年 27 台北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4月1日 《改造》,第19卷第4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27年 1938 昭和13年 28 台北 〈蕃人〉   6月23日 《東洋大學新聞》  
民國27年 1938 昭和13年 28 台北 〈名信片隨筆〉   10月1日 《文藝》,第6卷第10期  
民國27年 1938 昭和13年 28 台北 〈南方通信〉   10月1日 《改造》,第20卷第10期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名信片隨筆—風俗〉   3月11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我底秋風帖〉   1月1日 《文藝首都》,第7卷第1期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在火車裡〉   11月23日 《台灣鐵道》,329號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芥川獎的「雞騷動」—「文藝首都」與保高先生〉(上)(下)   8月 《台灣新民報》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花和痰盂〉   12月1日 《華麗島》,創刊號 收於《望鄉》,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戰爭〉   9月24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熟人之死〉   4月8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地方文化通信—台北市〉   5月 《文藝》,第7卷第5期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台灣一周旅行〉   5月1日 《大陸》,第2卷第5期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黑少女〉   2月1日 《海を越えて》,第2卷第2期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趙夫人的戲畫〉   9月23日∼10月15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白鬼〉(上)(下)   7月13(23),22(24)日 《台灣日日新報》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在南方的夜晚〉   8月3日 《台灣日日新報》 收於《望鄉》,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歡鬧河邊的女子們〉   8月3日 《台灣日日新報》 收於《望鄉》,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台灣詩人協會—幾個想到的希望〉   9月13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28年 1939 昭和14年 29 台北 〈年輕兵士之歌—歡送出征軍人〉   9月24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南方溫暖的血—中村地平氏的「一篇很小的小說」〉   11月26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私人信函〉   不詳 《台銀クラフ》 筆名「花蓮ララパ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杜甫之夜〉   3月1日 《文藝台灣》,第1卷第2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早霞〉   3月4日 《台灣藝術》,創刊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村姑逝矣〉   1月1日 《文藝台灣》創刊號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黃家〉   11月1日 《文藝》,第8卷第11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宵月〉   7月 《文藝首都》,第8卷第7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關於女性的讀書〉   12月 《台銀クラフ》 筆名「台北無髯老人」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有城堡的小鎮〉(上)(下)   2月16,17日 《台灣新民報》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兩種狂人日記〉   10月 《文藝首都》,第8卷第10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果戈里及其作品〉   5月31日∼6月14日 《台灣新民報》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作家的眼睛〉   4月1日 《台灣藝術》,第1卷第2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為了有意創作的朋友〉   5月1日 《台灣藝術》,第1卷第3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沒有意義的振翅—真杉靜枝氏的隨筆〉   11月28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陳奇雲先生〉   9月7日 《あらたま》,第19卷第9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美的使徒—西川滿之「梨花夫人」〉   12月10日 《文藝台灣》,第1卷第6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文藝台灣」作家論〉   10月1日 《文藝台灣》,第1卷第5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照片—龍瑛宗〉   3月4日 《台灣藝術》,創刊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詩二篇:南方初秋、深夜的插話〉   12月 《台銀クラフ》 筆名「冬野五郎」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拿破崙與橫光利一〉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一個回憶—文運又活動起來〉   1月7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驛馬車〉   月12日15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歸鄉記〉   12月10日 《文藝台灣》,第1卷第6期  
民國29年 1940 昭和15年 30 台北 〈山上下雪日〉   2月3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花蓮港風景〉(上)(下)   6月29日,7月1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關於作家〉   1月1日 《台灣藝術》,第2卷第1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努力的繼續〉   9月20—26日 《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在沙灘上—從波濤洶湧的小鎮〉   7月20日 《文藝台灣》,第2卷第4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文藝時評〉   8月20日 《文藝台灣》,第2卷第5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新體制與文化〉   3月1日 《文藝台灣》,第2卷第1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雜記〉   5月20日 《文藝台灣》,第2卷第2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文學的本事〉   8月10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何謂文學?〉(上)(下)   7月9,10日 《台灣日日新報》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名叫巴爾札克的男人〉   4月1日 《台灣藝術》,第2卷第4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台灣文學的展望〉   2月2日 《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文學雜記帖〉(上)(下)   9月30日,10月1日 《台灣日日新報》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同人日記〉   1月1日 《文藝首都》,第9卷第1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熱帶的椅子〉   4月 《文藝首都》,第9卷第3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新天長斷崖〉(上)(中)(下)   12月2—4日 《台灣日日新報》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對陽光的隱忍〉   6月15日 《週刊朝日》,第39卷第27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南方的誘惑〉   1月1日 《台灣新民報》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白色山脈〉   10月20日 《文藝台灣》,第3卷第1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午前的懸崖〉   7月1日 《台灣時報》,第23卷第7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車站〉   5月20日 《文藝台灣》,第2卷第2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午前的詩〉   3月5日 《台灣藝術》,第2卷第3期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邂逅〉   3月1日 《文藝台灣》,第2卷第1期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貘〉   10月1日 《日本風俗》,第4卷第10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花蓮 〈美麗的田園〉   4月13日 《手輕に出來る青年劇腳本集》 受台灣總督府囑託撰寫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詩人的午睡〉       未刊稿
民國30年 1941 昭和16年 31 台北 〈圖南的翅膀〉   2月13日 《台灣新民報》 收於《望鄉》,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可烈菲特魯陷落〉   11月20日 《文藝台灣》,第5卷第2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東洋之門〉   2月20日 《文藝台灣》,第3卷第5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不為人知的幸福〉   9月20日 《文藝台灣》,第4卷第6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薄薄社的饗宴〉   3月5日 《民俗台灣》,第2卷第3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死於南方〉   9月5日 《台灣時報》,第24卷第9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時間的嬉戲〉   4月20日 《文藝台灣》,第4卷第1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雞肋抄—屠格涅夫的《初戀》〉   11月1日 《台灣公論》,第7卷第11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感謝皇軍〉   12月25日 《文藝台灣》,第5卷第3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建設性的邀請〉   3月1日 《台灣藝術》,第3卷第3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新文化的樹立〉   12月25日 《文藝台灣》,第5卷第3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青雲〉(1)∼(5)   11月1日∼1943年3月5日 《青年之友》125—129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對台灣藝術界的要求〉   1月1日 《台灣藝術》,第3卷第1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南方的作家們〉   3月20日 《文藝台灣》,第3卷第6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猿飛佐助〉     《皇民新聞》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審查評〉   5月1日 《台灣藝術》,第3卷第5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夜晚與早晨之歌外二首;花蓮港回想、插話〉   8月20日 《文藝台灣》,第4卷第5期  
民國31年 1942 昭和17年 32   〈某個女人的紀錄〉   10月30日 《台灣鐵道》,364號 初收於《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蟬〉   7月3日 《台灣文學》,第3卷第3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東部斷章〉   1月28日 《台灣繪本》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胡人的味道〉   3月 不詳 書評,評金關丈夫著作《胡人的味道》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寫於選後〉   11月11日 《台灣藝術》,第4卷第11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回顧與內省〉   12月1日 《台灣藝術》,第4卷第12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夏天的庭院、南方的女人〉   1月28日 《台灣繪本》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月1日 《台灣藝術》,第4卷第1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印度之歌〉   10月1日 《台灣公論》 收於《望鄉》,遠景出版社,1982年5月。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製煙草〉   6月1日 《文藝台灣》,第6卷第2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雞肋抄—羅拉斯福哥〉   4月1日 《台灣公論》,第8卷第4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雞肋抄—《憶亡夫杜斯妥也夫斯基》〉   3月 《台灣公論》,第8卷第3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道義文化的優越地位〉   1月31日 《台灣文學》,第3卷第1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文學應有的狀態〉   10月1日 《台灣婦人界》,第10卷第10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拾錢的問題〉   8月19日 《台灣鐵道》,第373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孤獨的蠹魚〉   10月11日 《興南新聞》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作家與讀者〉   10月1日 《台灣藝術》,第4卷第10期 收於《孤獨的蠹魚》,盛興出版部,1943年12月11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在街上〉   10月4日 《台灣鐵道》,10月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龍舌蘭和月亮他一篇:崖上的男人〉   4月1日 《文藝台灣》,第5卷第6期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山本元帥悼歌〉   7月 《台灣公論》,第8卷第7期  
民國32年 1943 昭和18年 33 台北 〈蓮霧的庭院〉   7月3日 《台灣文學》,第3卷第3期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寄給南方〉   1月1日 《台灣藝術》,第5卷第1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萬葉集的回憶〉   5月1日 《台灣文藝》,創刊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呂君的結婚〉   8月23日 《台灣新報》青年版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學生戰—北部學生聯合演習記〉   2月1日 《台灣藝術》,第5卷第2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追放脂粉的堅強勞動女性〉   8月20日 《旬刊台新》,第1卷第4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戰時下的文學〉   8月 《台灣文藝》,第1卷第4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消失的地平線〉   不詳 不詳 電影短評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別具一格的故事〉   6月27日 《台灣新報》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只有女人的首都〉   不詳 不詳 電影短評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青風〉   12月1日 《台灣文藝》,第1卷第6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可愛的仇人〉   不詳 《台灣新民報》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濤聲〉   1月1日 《台灣藝術》,第5卷第1期 另有譯名為〈海之宿旅〉 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時間〉   4月1日 《新建設》,第3卷第4期  
民國33年 1944 昭和19年 34 台北 〈年輕的海〉   8月10日 《旬刊台新》,第1卷第3期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山居北記〉   1月31日 《台灣時報》,第28卷第1期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結婚綺談〉   2月1日 《新大眾》,第6卷第2期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哄笑的青風莊〉   1月1日 《いしずる(★左示右集)》,第2卷第1期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文學〉   11月20日 《新新》,創刊號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民族主義的烽火〉   11月10日 《新青年》,第1卷第3期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歌〉   1月5日 《台灣文藝》,第2卷第1期 初收於《午前的懸崖》,蘭亭書店出版,1985年5月15日。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青天白日旗〉   11月15日 《新風》,創刊號 初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34年 1945 昭和20年 35 台北 〈從汕頭來的男子〉   11月20日 《新新》,創刊號 初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北 〈楊貴妃之戀〉(1)(2)   1月20日,4月30日 《中華》,創刊號,第2號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女性美的變遷—現代強調健康美〉   8月18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波斯人的信〉   5月14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海涅喲〉   6月1日 《中華日報》 筆名「劉春桃」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燃燒的女人〉   4月23日 《中華日報》 初收於《龍瑛宗集》,前衛出版社,1991年2月1日,中文版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在台南歌唱〉   3月21日 《中華日報》 筆名「彭智遠」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心情告白〉   10月17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台灣將何去何從〉   10月24日 《中華日報》 筆名「彭智遠」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北 〈兩人共乘的腳踏車〉   2月1日 《新新》,第二期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知性的窗:扼殺人才—關於人事問題〉   8月8日 《中華日報》 筆名「〈風〉」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貞操問答〉   10月20日 《中華日報》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個人主義的結束—老舍的「駱駝祥子」〉   3月15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台北時代的章炳麟—亡命家的一個插話〉   4月4日 《中華日報》 筆名「彭智遠」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文學有沒有必要?—時代與文化的問題〉   5月14日 《中華日報》 筆名「劉春桃」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中國現代文學的始祖—於魯迅逝世十週年紀念〉   10月19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北 〈太平天國〉(1)(2)   1月20日,4月30日 《中華》,創刊號,第2號 中日文並刊,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女性與讀書〉   4月28日 《中華日報》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北 〈中美關係和其展望〉   1月20日 《中華》,創刊號 中日文並刊,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中國文學的動向〉   8月16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認識中國的方法〉   8月8日 《中華日報》 筆名「彭智遠」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復活〉   5月2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菊子夫人〉   4月26日 《中華日報》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女性與學問—現代的文化已失調〉   8月11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居禮夫人—關於婦人的能力〉   8月25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唐吉科德〉   5月13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傳統的潛在力量—吳濁流的「胡志明」〉   9月28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初戀〉   8月29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關於日本文化—今後的心理準備〉   10月23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海燕〉   10月23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知性的窗:羅斯查伊德家—要變成大富翁的秘訣〉   9月5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知性的窗:為了知性—離別之言〉   10月17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停止內戰吧〉   10月23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知性的窗:理論和現實—要好好觀察現實〉   8月22日 《中華日報》 筆名「〈風〉」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中國古代的科學書—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9月12日 《中華日報》 筆名「彭智遠」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娜娜〉   8月1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格烈佛遊記〉   6月5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亞爾妮〉   6月7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男女間的愛情〉   9月21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阿道爾夫〉   5月23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與生活搏鬥的孩子〉   3月21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青鬚與七位妻子〉   5月10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婦人與天才〉   8月1日 《中華日報》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女性與經濟〉   10月20日 《中華日報》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擁護文化—祝賀台灣協進會的成立〉   6月22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阿Q正傳〉   5月20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知性的窗:饑饉和商人—悲慘的插話〉   7月25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罪與罰〉   8月16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女人的一生〉   6月22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薔薇戰爭—台胞被奴化了嗎?〉   9月19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老殘遊記〉   6月1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外套〉   9月28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知性的窗:戰爭,還是和平?〉   10月3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錦繡河山〉(1)∼(79)   5月20日∼9月13日 《中華日報》 翻譯章陸作品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可憐的鬼〉   10月13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我的大學〉   6月13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飯桶」論〉   5月30日 《中華日報》 翻譯風人作品,筆名「彭智遠」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婦人與政治〉   10月6日 《中華日報》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女性為何要化妝〉   6月9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血和淚的歷史—楊逵的「送報夫」〉   8月29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藍德之死〉   5月9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貝姨〉   10月13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女人啊!為何哭泣〉   9月15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濁海海灣」「一較長短」〉   6月25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少年維特的煩惱〉   5月30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卡門〉   4月11日 《中華日報》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名作巡禮:浮生六記〉   9月12日 《中華日報》 筆名「〈R〉」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5年 1946 昭和21年 36 台南 〈新劇運動的前途—觀看熊佛西作「屠戶」〉   10月15日 《中華日報》  
民國36年 1947 昭和22年 37 台南 〈新女性〉   2月 《女性素描》 收於《女性素描》,大同書局,1947年2月。
民國36年 1947 昭和22年 37 台北 〈台北的表情〉   1月 《新新》,第2卷第1期  
民國38年 1949 昭和24年 39 台北 〈左拉的實驗小說論〉   5月2日 《龍安文藝》,第1卷第1期  
民國38年 1949 昭和24年 39 台北 〈最初的農倉調查—我的台銀時代序章〉   5月 《合作界》 張我軍譯 1988年2月1日再以〈最初的經濟調查〉為篇名刊於《大華晚報》
民國41年 1952 昭和27年 42 台北 〈故園秋色〉   12月   未刊稿
民國43年 1954 昭和29年 44 台北 〈日人文學在台灣〉   12月10日 《台北文物》,第3卷第3期  
民國55年 1966 昭和41年 56 台北 〈文學魂〉   4月 《台灣文藝》,11期  
民國63年 1974 昭和49年 64 台北 〈新春閑談復興國劇〉   1月25日 合作金庫作業動態簡訊第八號  
民國64年 1975 昭和50年 65 台北 〈從加利福尼亞談台灣〉   8月20日 《今日合庫》,第1卷第7期  
民國65年 1976 昭和51年 66 台北 〈瞑想〉   10月 《台灣文藝》,第53期  
民國66年 1977 昭和52年 67 台北 〈無常〉   3月 《台灣文藝》革新版第一期  
民國66年 1977 昭和52年 67 台北 〈媽祖宮的姑娘們〉       未刊稿
民國67年 1978 昭和53年 68 台北 〈文藝評論家的任務—讀夏先生的作品選評有感〉 28844     未刊稿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黑與白〉   10月25日 《民眾日報》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身邊集記片片〉   3月23日 《民眾日報》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半世紀前的往事〉   3月16日 《北埔國小創校八十週年紀念特刊》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夜流〉   5月20日 《だあひん》,第5期 日文,發表於日本熊本。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紅塵〉   6月21日∼10月23日 《民眾日報》 1978年11月已完稿,再推敲至1979年2月。
民國68年 1979 昭和54年 69 台北 〈多些文藝評論〉   9月16日 《民眾日報》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杜甫在長安〉 29459 10月25日 《聯合報》 11月20日再刊於《世界日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失落的往事〉   1月 《路工》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斷雲〉 29182 1月26日 《民眾日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走馬看東南亞〉   4月 《路工》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兩個臉龐—走訪鹽分地帶〉 29493 10月10日 《自立晚報》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與舊友話當年〉   10月25日 《民眾日報》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張我軍之死—高舉五四火把回台的先覺者〉   2月27日 《民眾日報》  
民國69年 1980 昭和55年 70 台北 〈新春懷古〉   2月22日 《民眾日報》  
民國70年 1981 昭和56年 71 台北 〈新文學的先聲〉 29665 5月 《台灣文藝》,第5期  
民國70年 1981 昭和56年 71 台北 〈荒城之月—聽江文也獨唱會〉 29703 5月19日 《自立晚報》  
民國70年 1981 昭和56年 71 台北 〈「文藝台灣」與「台灣文藝」〉   1月30日 《台灣現代史研究》第3期 日文
民國70年 1981 昭和56年 71 台北 〈讀書遍歷記〉   1月28日 《民眾日報》  
民國71年 1982 昭和57年 72 台北 〈勁風與野草〉 29966 2月15日 《聯合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1年 1982 昭和57年 72 台北 〈張文環與王白淵〉 30015 5月 《台灣文藝》,第76期  
民國71年 1982 昭和57年 72 台北 〈名作的誕生—評王詩琅「沙基路上的永別」〉 29634 5月23日 《聯合報》  
民國71年 1982 昭和57年 72 台北 〈一個望鄉族的告白〉   12月16日 《聯合報》 1983年1月1日再刊於《開南校友通訊》405
民國71年 1982 昭和57年 72 台北 〈索氏演講所感〉   10月24日 《聯合報》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回顧日本文壇〉   9月15日 《台灣文藝》,第84期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頌春賦〉   2月17日 《台灣時報》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北埔金廣福〉   5月22日 《台灣新生報》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歐非之旅〉   12月1日 《開南校友通訊》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小品二帖:送鞋子、黃包車〉   7月4日 《聯合報》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新聞老兵話當年—光復前的台灣新聞界〉   10月24日 《台灣新生報》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憶諸前輩〉(上)(下)   4月1日,5月1日 《開南校友通訊》,第408,409期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2年 1983 昭和58年 73 台北 〈崎嶇的文學路—抗戰文壇的回顧〉   2月 《文訊》,第7卷第8期 1987年7月1日以〈抗戰時期台灣文壇的回顧〉為篇名收於文訊《抗戰時期文學回憶錄》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理髮師〉   5月18日 《中國時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詩人的華爾滋〉   5月19日 《中國時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農婦與日兵〉   5月1日 《聯合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鄆城故事〉   5月31日 《聯合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夕陽與牧童〉       4月21日遭聯合報退稿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小小的支那人〉       4月12日遭聯合報退稿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瞭望海峽的祖墳〉       3月20日遭聯合報退稿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給文友的七封信〉   3月15日 《台灣文藝》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新春隨筆〉   2月29日 《自立晚報》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短章一束:月下瘋女、狗用食品、強盜、曼谷街頭〉   3月4日 《聯合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催繳單〉       未刊稿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電視劇本的商榷〉   7月16日 《商工時報》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我讀陳秀喜的詩集「灶」〉   12月16日 《春秋》副刊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電視劇的再肯定〉   6月5日 《商工時報》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偶想〉   5月14日 《自立晚報》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我的足跡〉   7月1日 《開南校友通訊》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章太炎與芥川龍之介〉   5月24日 《自立晚報》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殘生無幾了—文藝營的葉石濤〉   10月11日 《春秋》副刊  
民國73年 1984 昭和59年 74 台北 〈遲來的皇帝〉   9月2日 《商工時報》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日本文學的成果〉   8月10日 《大華晚報》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美人魚外一章:美人魚、埃及的野狗〉   7月11日 《台灣新生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今年的芥川賞「青桐」〉   11月29日 《自立晚報》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聲音〉   10月25日 《聯合報》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淵源.緣份—新生報與我〉   6月20日 《台灣新生報》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時間與空間〉   5月 《少男心事》 敦理出版社出版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小老師〉   6月 《大同》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懷念楊逵兄〉   4月 《文訊》,第17期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白鬼的讀者〉   7月6日 《大華晚報》  
民國74年 1985 昭和60年 75 台北 〈回憶七七抗戰〉   7月 《幼獅》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黑部峽谷秋色〉   1月5日 《大華晚報》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獨白〉   11月27日 某報專欄「台北族」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月黑風高〉   8月 《文學界》,第19期 原為日文,作者自譯發表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陳千武的「獵女犯」〉   1月22日 《自立晚報》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怎麼樣看也不懂〉   7月15日 《開南校友通訊》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日本芥川賞〉   9月20日 《大華晚報》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雪丸姊姊及其他:雪丸姊姊、第一次世界大戰、長舌婦、潑婦〉   5月13日 《自立晚報》 收於《杜甫在長安》,聯經出版社,1987年7月。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台商十一期的校友會〉   11月15日 《開南校友通訊》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清岡著小說「於李杜之國」〉   8月15日 《笠》,第134期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緬懷前輩作家〉   5月 《台灣文藝》,第84期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文學隨筆〉   7月2日 《自立晚報》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我為什麼要寫作〉   3月31日 《聯合報》  
民國75年 1986 昭和61年 76 台北 〈佐藤恩師與古前輩〉   10月15日 《開南校友通訊》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悼文心〉   3月19日 《台灣時報》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憶起蒼茫往事—「午前的懸崖」二三事〉   6月10日 《文訊》,第30期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宰相詩人中曾根〉       未刊稿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回憶:小時候〉   11月6日 《聯合報》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台灣棒球的功勞者〉   4月20日 《開南商工七十週年校慶》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由「死靈」想起〉   6月29日 《自立晚報》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旁觀看選舉〉   1月 《台灣文藝》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還鄉記—素描新竹北埔鄉〉   3月25日 《台灣新生報》  
民國76年 1987 昭和62年 77 台北 〈日本芥川賞候補作品—「傑西的背梁骨」〉   7月8日 《大華晚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作家返鄉〉   7月4日 《中國時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歲月的遙遠腳步聲〉   8月 《結婚照》 1991年5月10日文訊出版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許信良有罪嗎〉   2月16日 《自立早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點亮文化的聖火—張我軍和他的「亂都之戀」〉   1月19日 《台灣新生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我的大陸行〉   12月2日 《自立晚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歌坊及其他〉   3月5日 《聯合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難忘的甘露水〉   2月5日 《聯合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孤獨的文學路〉   1月25日 《台灣時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紙尿褲—住院雜記〉   1月24日 《自立早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我的第一篇小說〉   1月1日 《書香廣場》,第14期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下酒的月光〉   8月31日 《聯合報》  
民國77年 1988 昭和63年 78 台北 〈神兵隊〉   5月17日 《自立晚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扶桑姑娘的故事〉   4月12日 《台灣時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台灣商工十一期聯誼會〉(上)(下)   3月 《開南校友通訊》 以劉榮宗發表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文學夥伴王昶雄〉   2月 《文訊》,革新號第1期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秀姑巒溪在呼喚〉   4月13日 《自立早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台灣現代詩集》隨想〉   9月4日 《自立早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張文環和我的作品〉   9月 《台灣春秋》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從一本舊雜誌談起〉   10月22日 《首都早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紅葉之旅〉   12月11日 《自立晚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越過幾個山河〉   7月1日 《咿啞》,第24卷第25期 發表於大阪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讀「玉蘭花」〉   5月24日 《自立早報》  
民國78年 1989 平成1年 79 台北 〈杜拜空港〉   12月 《台灣春秋》,第2卷第2期  
民國79年 1990 平成2年 80 台北 〈對「雙語教育」的看法〉   6月2日 《台灣時報》  
民國79年 1990 平成2年 80 台北 〈渡邊綾子〉   7月30日 《台灣時報》  
民國79年 1990 平成2年 80 台北 〈台灣人與馬年〉   2月6日 《首都早報》  
民國79年 1990 平成2年 80 台北 〈憤怒的詩集〉   12月16日 《自立晚報》  
民國80年 1991 平成3年 81 台北 〈楊逵與《台灣新文學》—一個老作家的回憶〉   12月25日 《文學台灣》,創刊號  
民國81年 1992 平成4年 82 台北 〈於嘉峪關〉   8月9日 《聯合報》  
民國81年 1992 平成4年 82 台北 〈一個老頭兒的讀言細語〉   4月6日 《自立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