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年度:98年
作者:陳瑛珣
中縣中部偏東位置,介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成狹長帶狀,轄區內除部分為大甲溪沿岸河階平原外,餘為東勢丘陵地帶。東勢鎮地處台石岡與東勢之間,有大甲溪相隔其中。從清康熙末年起,沿著大甲溪岸邊的河岸台階地,有來自於廣東省潮州府的大埔客家移民,在此族而居。
此地經過許多的族群衝突與融合,在石岡、東勢一帶聚居,成為一個同姓地緣聯盟。彼此間在原鄉已經是有地緣之親,到了臺灣,選擇比鄰而居。分析七大家族的原鄉,繪製圖形,可以瞭解大埔客家文化圈,實屬介於潮汕語(閩南方言)與大埔客家語(客家方言)區的兩者語言文化之間,在台灣選擇居住在台中,此地的閩南人跟客家人在語言溝通上,一般沒有太多隔閡,雙語交替使用,成為石岡、東勢常見的情形。
石岡土牛村劉家族人成立民間自發性公益組織,對於東勢開發的交通需求上,有極大貢獻。清朝道光年間劉章職被任命為彰化縣樸仔堡總理。集合地方菁英社會力量,設置「義渡會」免費助人渡河。大甲溪兩岸的石岡、東勢和新社的地方人士成立「義渡會」,捐銀購置田產,再以租穀作為義渡基金,並嚴禁渡夫藉機私索。彰化縣正堂李廷璧很欣賞劉章職的義行,特別頒予「仗義卹鄰」匾額加以表揚。戴潮春事件,東勢地方人士組成「秋公會」,紀念對抗戴潮春之役中殉難的秋公。由當時望族石岡劉家、新社羅家、東勢廖家、張家、邱家等家族共50 份股份組成,出資在中嵙附近買有水田,租穀作為祭祀費用。
從義渡會、秋公會以及劉開七嘗會組織的運作,兩解大埔客家人在此地落地生根,藉由地方宗族力量安定社會秩序,這宗族化的社會力量,也是大埔客家文化圈形成的重要環節。921 地震,使石岡、東勢一帶遭受重創,夥房倒塌,當地義工發揮大埔客家宗族馬上團結起來,重建夥房,並投入地方重建,迅速再造一個嶄新的家園。於此可見大埔客家人強韌的宗族精神。
附件下載
摘要
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更新日期
98 年 7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