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人三部曲〉
第一部《沈淪》︰
富庶的龍潭坡田野,陸家人勤懇純樸的形象,他們之中有競爭、有愛情,也有長老維繫宗族。這時,大家也將準備為長老舉行壽誕慶典,上演「雙棚較」祝賀老人家。
這是一群歡樂的人們,不過似乎陰影飄過來,速度相當的快,也有蝗蟲來襲、乾旱的預警,這就是1894年清廷因為甲午戰爭,簽下出賣台灣的馬關條約的消息,很快的傳到小鎮來的大戰前夕,山歌將被戰歌取代。是的,這是我們台灣人的辛辛苦苦開墾的地盤,清廷憑什麼出賣台灣,台灣人又怎能輕易的將土地白白送給人家呢?這是我們的、我們自己的。
於是勤懇的鄉下人,一改而為硬頸的、堅韌勇敢的戰士,雖然是土槍土炮,甚至是拿著農具,就組織起來,在長者的號召下,將與來襲的有現代化軍事武器的日本兵打一場浩浩蕩蕩的聖戰。
這場戰的結果當然是慘烈的,犧牲很多,不過日本兵也發現到這群台灣鄉下人可不比清朝的支那兵,台灣人是多麼的勇敢、堅強,日本兵雖然武裝精良,但在山林中犧牲慘重。在描繪這個鄉野戰場的場景,一群勇士來來去去,縱走於自己的鄉土之間,這是最令人動容的畫面。
是的,歷史是殘忍的,台灣人終於退走了,但是他們永遠懷有信心,終將戰勝外來的政權,還我河山。換言之,作者並未如一般的抗日小說,書寫日本人侵略的殘暴。反而有讚賞日本軍隊的整齊,而藉此更凸顯出台灣農民,雖然裝備落後,但是保家保民的心情與行動,更加的有動鬼神、驚天地的效果。
第二部《滄溟行》︰
這時候,已經到了日據時代中期,台灣人將由對日本人武力的抵抗後,轉為文化、法律的戰鬥。
在雙線的敘事結構裡,一條線是哥哥身為鄉村教師,為一般人所敬重,而他更希望藉由努力而獲得更高的來自官方的榮譽與大家的肯定,不料卻一一的失望。榮譽為任官的堂哥獲取後,更使得哥哥深深的感受到挫折。
另外一條線,則是弟弟由於母親的阻止,不希望他如哥哥般讀更多日本書。這暗示著母親的精神,正是台灣人的不屈的精神。而弟弟只好無言離家上台北自己求上進了。他是在日本人的書店服務,由於日本人頭家的鼓勵,他苦讀,藉考試獲得學位。在這中間獲得日本頭家的女兒文子的青睞。雖然年輕人的愛情突破民族的藩籬,日本頭家卻因此翻臉。這使得弟弟受到感情的重創,黯然回到家園。
由於在台北都市成長,弟弟成為現代的知識人,而從事農民運動的改革。這似乎給任教師的哥哥困擾,因為弟弟成為日本人眼中的亂源。官方組織天羅地網,藉由任官的堂哥、甚至是校長,半壓迫的希望哥哥去勸說弟弟。而從小兩人感情那麼好的兄弟,卻因此感到彼此都不再互相了解。
後來文子從台北跑到鄉下來找弟弟,引起了小鄉小鎮不小震動。從讀者來看,我們很清楚看到哥哥的困於體制中而向上努力的思想,完全的失敗了。相反的,沒有文憑的弟弟,竟然可以贏得在台灣人眼中是高高在上的日本女子的愛情。而且文子還贊成弟弟對日本統治者的鬥爭,到了弟弟被日本人抓到牢中,文子又來看弟弟,致以莫大的佩服,並告知要永遠等他。這裡並有一幕是家中的童養媳與聞人之間的邂逅非常有趣。
後來哥哥到牢中營救弟弟,哥哥終於感受到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費的,而有了覺醒,也認同弟弟的行為了。在一般老百姓為了拯救弟弟,還引起了靜坐的示威。這令人覺得不可思議。那樣嚴厲的日本殖民統治時代,竟然日本人是有律法在治理台灣。坐牢之前,弟弟與農民還有舉行遊行與演講活動呢。從這點劇情的安排,令人不禁比照鍾肇政在1975年代創作當時,台灣同樣是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年代,而號稱三民主義治國的國民黨,在本書劇情的對比下,治理手段比日本狗都還不如。
本書除了描繪文子,這位動人的、深情的日本女子外,家中還有一位可愛的女性在等著弟弟,她是童養媳。事實上不能說她等著弟弟,兩人的感情是很奇異的、彆扭的,喜歡鬥嘴的,在這中間,情愫漸漸發展,讓我們知道她是關心弟弟的,而弟弟也終於了解到她才是真正能幫助事業的女性。
故事末尾發展到弟弟在台灣已經無可為,他要到大陸的原鄉看看,要到大陸學習,期望有一天能在為故鄉作一番事業。最後他往海上出發時,唸出「巨鯨破滄溟」表達了他的志向與意氣。
第三部《插天山之歌》︰
這是一個敘述奮鬥不撓、激勵人心的故事,背景是日據時代末期,太平洋戰爭最激烈的時代,台灣人面臨食物的窘迫、思想受到最嚴密的控制,主角為了可愛的母土,回到台灣來從事反抗工作,不料回台灣的途中就受到日本特高的監視,他在台灣便無可作為,只能逃逃,逃向深山。而日本特高窮追不捨,主角在肉體與精神上都受到無窮的壓迫,整個故事成為一場精神與尊嚴的戰鬥。
另外,這是一部浪漫又平實的故事,正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與情操,才會有的故事。難怪為評者說,什麼都沒幹,只將女主角的肚子弄大。由此種評語,更加的凸顯出作者的浪漫情懷,對於女性的熱愛、狂愛。但事實上,主角什麼都沒有做嗎?這正是作者的創意所在,作者並非要表現殺了多少日本人,而是將筆鋒轉到一個台灣的世外桃源,以插天山作的砥礪自我的象徵,最後台灣光復象徵主角獲得了最後的勝利,有如神話奇蹟一般的幻想故事。
書中最美麗的是奔妹一出場便是那嘹亮的軍令口號,她的健康、自然與細密描繪的山村大地融合為一體,成為台灣永恆的女性、大地之母的象徵。她在主角逃亡的過程中,除了保護他之外,成為砥礪、鼓舞主角精神的最深的動力來源。最後並獻身於主角。
作者將筆力描繪到自我精神的砥礪、磨練。作者並不想將日本人描繪萬惡不赦,反而是一個可敬可愛的有武士精神的日本人,最後這個可敬的日本人佩服主角,讓我們感受到主角比日本人還強呢!
我認為這是一個婚姻幸福,而對戀愛仍有極大渴望的作者,並且家庭和樂,內心才能保持平衡,並對國家社會土地,有極大的責任感與愛戀。還有山川自然的歌頌與熱愛。所以在此心理下所構思的作品。除了包括永恆的女性、台灣人的精神,還有插天山的草草木木。
事實上,這個故事的時代、背景可以說並不重要。這部故事,就是隱設作者個人的奮鬥歷程。日本人獵捕主角,在作者創作當時,也正是蒙受台獨指控的陰影,這是第二次的叛亂風聲的危機。事實上作者從事創作,因為強大的台灣人使命感與巨大的社會文學運動的活動量,早就被國民黨監控者。而作者便因此什麼也沒有幹嗎?不的,他創作再創作,雖然並非直指國民黨的罪惡,但他在抗日背景的歷史角度掩護下,台灣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他積極努力的在創作文學藝術。並且他也不是所謂佔據台灣文學歷史的位置,而是許許多多瑣碎的事務包括《台灣文藝》編輯、《兩大台叢》、翻譯日據作家、串連台灣人作家、培養後進、擔任「吳濁流獎主任委員」,再再只有所謂的使命感、不畏懼國民黨監控的人,才能擔任的。鍾肇政不貪求安逸的生活的誘惑、抵抗恐懼與寂寞,一輩子沒有好好休息。
這真是一個有能力、有魄力、有堅忍力量的作家精神與藝術才華者才可以為之。《插天山之歌》可以說就是他個人最好的詮釋了,而他個人的生活也就是《插天山之歌》最好的說明。
三部總結︰
三部曲連貫下來以理想主義為核心,第一部的主旨在,民族、土地的理想。第二部是,正義、公理的理想,第三部是自我的磨練挑戰的理想,最為自我與純粹的,只有自己才能審判自己的情況下,做最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