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運動的先知先覺--悼吾鄉鄉賢翁廷俊博士
〈會長的話〉
「吾鄉代有才出」,甫於月前謝世的本鄉烏樹林人氏翁廷俊 博士,亦其中佼佼者。
遠在日據末期,翁氏年甫而立即榮膺醫學博士學位,堪稱吾 台醫界異數。戰後,翁氏參與台大醫院的接收及重建事宜,使該 院從兵燹餘燼下,重新建立規模,並奠定吾台醫學與諸先進國家 並駕齊驅的基礎,他的功勞與業績,一直為斯界所津津樂道。翁 氏後半生在北巿懸壺,活人無算,是有數的名醫之一。這些,世 人多知之其稔,毋待筆者在此細表。
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是翁氏還是母語運動的先知先覺,遠在 一九六七年,翁氏就發起保存母語的宏願。他所採取的方法是以 一本「國語辭典」為本,逐字由其愛女素貞小姐以北京語發音讀 出,然後由吾鄉宿儒葉步嶯先生以客語讀之,並由翁氏親自操作 錄音機,將整本字典所收錄的萬餘漢字全部錄下來。翁氏並作序 言謂:「保存到將來無人講客話時供語言學者研究客語之用」。 此舉早於日後之「還我母語運動」二十餘寒霜之久,翁氏的高瞻 遠矚,委實令人咄咄稱奇!
這件事,除了使我們五體投地之外,似乎尚可啟吾人諸多聯 想。六○年代中葉,應是母語流失初見端倪之際,情形還不算太 嚴重,然而他已然預知今日因一元化教育制度所造成的對吾台人 文景觀的嚴重戕害,尤其母語之喪失,已瀕臨萬劫不復的境地。 然而,翁氏只做了這種消極的保存工作,既未圖擴大其影響,也 似不想使其廣為流佈,連除了翁氏家人及近親之外,此舉也未為 一般民間所知,翁氏只是默默地做了。
這是為什麼呢?怎麼會這樣呢?
我們不難了解在白色恐怖下,他只能如此,何況我們也都知 道,先知先覺總是必需甘於寂寞的。設想至此,我們更不由不為 翁氏毅然從事這件艱鉅的工作時的無奈與無助,說不定也還有的 焦灼感而深感內心堿藒M萌生沈痛。
由於治喪事宜,筆者近日與其哲嗣仁浩醫師以及幾位翁氏親屬略 有接觸,這才知道了翁氏在戰後早期,在嗜殺的政權恐怖政策 下,有過九死一生的經驗。他的同僚之中即有人在辦公室堻Q 捕,有的飲彈斃命,有的遭受長期監禁,翁氏之得免於難,只能 說是僥倖致之。這方面的細節即以身為長子的仁浩醫師,以及幾 位親屬,也都只是略有所知而已,筆者更無法探悉其究竟。然而, 在那場血腥風暴中倖存下來的人應該還有健在者,也許他們會為 此事留下確切見證,以明台灣人--尤其其中的高級知識階級所 蒙受的冤屈。世人但知當今之世,醫師一直是冷漠的一群,甚或 譏為「數鈔票族群」,與夫日據時醫界人士如賴和、蔣渭水等人 之身先士卒,恆常站在全台民族、民主、文化等運動的第一線奮 力不懈的情形,相去不啻霄壤,而無知於他們也曾是受害的一 群,以致成了驚弓之鳥,默爾而息。這一點恐怕是需要吾人深思 的。
前述台大醫院整肅事件是在一九五○年發生的,沈沈歲月, 流逝了四十餘星霜。這其間,我們也曾經看過若干醫界朋友參與 民主運動,但人數畢竟無多,謂為未能帶動風氣,應該也是持平 之論。所可欣幸的是去歲以來,隨民氣漸開而有醫界大老、也是 翁氏昔日同僚的李鎮源院士挺身而出,以近八旬老軀走上街頭, 一掃籠罩於醫界上空的陰霾。其後更在李氏登高振臂一呼之下, 成立了醫界聯盟,在反對陣營婼搯_了一面鮮明的旗幟。迄至目 前為止,它還只能說是深受矚望的民運社團而已,成效如何,有 待觀察。不過至少可以說,翁氏在天之靈在獲知他昔日老同僚已 經站出來了,必為之含笑吧。
1992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