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人作序 第五篇
序--陳運棟著《客家人》
最近很偶然地,在與友人的閒談中一再地碰到有人提起有關客家人的事,其 中還有兩三起是給予我特別深的印象的。
其一是一個剛畢業的女同學,為了論文寫作的事到舍間來看我,言談間她突 然提到,每當有人問起她是什麼人或哪堣H,她都回答說是客家人,並問我是不 是也這麼回答。當然她是知道我也是客家人,才會有此一問的。她還說,她的鄉 人們也都是這麼回答。我從這位同學的眼光堿搘X,她似乎是頗以客家人為傲的。
其二是一位年輕朋友(閩南籍),在談到客家人時竟向我侃侃諤諤長篇大論 起來,說根據他服役時的觀察,認為客家人是自私的、排外的,優點則是甚為團 結,他說他呆過的那個單位,客家人佔大多數,閩南人有時不免受欺侮,言下似 乎猶有餘悸。
另外還有一樁,是與一位外省朋友交談時發生的。在提到我是客籍時,這位 朋友問我最早的原籍是不是河南。我說應該是河南的潁川,因為我們鍾家的堂號 就是潁川,於是這位河南籍朋友居然跟我敘起同鄉之誼來了,還表示他們留在北 方的人們,可能有一半或更多的血是胡人的。
從這幾句閒談堛爾傮矰丑A約略也可以塑造出所謂客家人的某些原始形貌, 然而我倒願意特別指出,第二位朋友所說的客家人自私、排外等特性,一般而言 應當是錯誤的。有關客族的研究論文、專著等,不論是國人所寫抑成於外籍人士 手筆,不獨毫無例外地沒有這種特性的記述,而且還一致地認定他們是隨和、純 樸而且極為勤勞、忍苦的族系。
那麼這位年輕朋友何以會有這種觀感呢?我想理由很簡單,祇因他與客家人 的接觸是在客家人眾多閩南人居少數的情形之下。我國幅員遼闊,語言龐雜,因 此這種情況是每一個出外人離開自己的鄉關便多半會碰到的。這一點,相信許多 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不必在此細加說明。
而且這種情況,在民風比較閉塞的年代,還經常造成非常嚴重而可怕的事 態。翻開早年的台灣歷史,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規模或大或小的所謂「閩客械?」 的事件,流血慘劇,幾乎還是司空見慣的。不過如果有人以為這是先天上閩族與 客族水火不相容所致,那就大錯而特錯了。這種械?事件,導源多半還在一個「利」 字,此外就是語言不同所造成的一種傳統的排他性了。這一點有事實證明,早年 台灣歷史上的械?,不僅僅發生在閩客之間,即同屬閩籍的漳泉之間也屢屢有過 械?的記錄,其慘其烈,甚至比諸閩客械?猶有過之。
但是,有一點倒也不容我們忽略。那就是這些械?,質言之應可稱之為對內 的,猶之乎兄弟同胞之間,有時也不免有所爭執。對外時,即外敵出現時,閩客 也好,漳泉也好,還是會團結一致起來,攜手赴難。我們在台灣的開拓史上可以 找到不少這一類例子,而最完美的一次閩客合作則為乙未日軍侵台時台胞的抗日 之舉,這也可見我們中華民族,實在是有強烈的民族精神的。
不過話說回來,筆者因為父親是客屬,母親是閩屬,所以所受的起自閩客成 見的委屈也來得特別多。八歲,父親結束了在外的工作,回到故鄉定居。由於前 此我們都住在閩南語地區,所以我一句客語也不會說,而母親又似乎一向來未能 溶入於純客族的生活當中,故此在我的記憶堙A幾乎一開始就被親戚們加上了一 個頗含侮衊意味的稱呼:「反種仔」(即小雜種)。
幾年後,我進了遠離家鄉的一所中學,成了一名住讀生,不用說是閩多客少 的環境,而我的閩南語又差不多忘光了,所以那些年紀相仿的同學總要以「客人 仔」相稱,當然也是充滿鄙視的。如今想起,雖然覺得可笑,但在當時,稚弱的 心靈媮`認為那是一項莫大的屈辱,在往後的歲月堙A祇要是處身在閩多客少的 環境,便不免有意無意之間想掩飾自己是客家人的意識。
我那位學生的一番表白,使我重新體認到,如今情形完全改觀了。年輕的一 代不再有這種卑屈的心理,起有甚者,他們從小接受完整的國語教育,莫說閩客 之間,就是來自大陸許多地區的人們也都打成一片,無分彼此了。
◎ ◎ ◎
去歲在一個偶然的機緣媯笛悀F頭份陳運棟兄,知道他精於譜諜及民俗之 學,與筆者又同為客屬,剛好聯亞的張文宗社長很希望出一本有關客家人的書, 於是便慫恿陳君執筆,亦蒙欣然應允,歷時一年,全書終底於成,上梓之期且已 指日可待。
儘管省籍之分,意義越來越淡,包括閩客在內的多地方言,甚至也可能漸趨 淘汰。我猜想,這說不定也是幾百千年來部份有識之士所想望而不可得的,卻在 我們可以預料的未來媢F成。為我們國家,為我們民族,這誠然是值得大書一筆 的可慶可幸的事。
在這樣的當兒,陳君這本《客家人》,我以為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因為它告 訴我們,中原民族,追索源流,終歸一脈的莊嚴事實。而有關客屬的種種切切, 在陳君明快的文字敘述下,不但使身為客屬的人倍感親切,即非客屬的人,讀來 必也興趣盎然。這也正是我樂於草成這篇小文來介紹本書的理由了。
民國67年秋日 鍾肇政識
1978年9月24日刊登於《民眾日報》
《客家人》,陳運棟著,東門公司198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