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陌生的鄉土

林柏燕

那年,採訪吳濁流在大茅埔的故居。(今改名巨埔,唯仍保有「大茅埔橋」之橋名。)客家農村三合院邊間,約三坪大的廂房,擺著幾個空蕩蕩新做的落地書架。據其親族的歐巴桑說,書架做好不久,建田(即吳濁流)就去世了。

吳家四周是田野,在「風圍」距離通往龍潭的馬路口,還有一段小路。就在馬路的入口邊,有塊不起眼的石碑,約一公尺高六十公分寬,有部份埋在土裡。馬路正在拓寬,這個石碑,恐怕也保不住了。其碑文曰:

從來王者治本於農庶民富先於教故興農有法所以造富有是基也□我新埔地屬偏隅而農產頗盛□其中蜜柑一種本庄之人奪錦標於品評會非徒□本四日新埔庄長葉心榮復開本區之柑桔獎勵更蒙伊澤總督閣下及其他高官親視產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和暢之恰當之際□□際啟戟遙臨從遐陬僻壤之川昭千古一物名播□其斯為農民立□是勒其事於碑以表感銘以垂紀念大正十四年乙丑歲洇主吳秀源吳建陞吳建昌吳明相藍華峰林申塗立。

(空格一字或多字,風雨侵蝕已模糊。)

很多字已看不清楚了。原來立碑是為了得「椪柑很大」的獎。密柑很大,是農民辛勞,有什麼好感銘的?不過,從碑文可知:新埔之名由來已久,台灣至少有三個新甫,只有這個新埔並不新,是老新埔,已有二百七十年的歷史。

此外,當年新埔庄長是葉心榮,台灣總督來過大茅埔。所謂「啟戟遙臨」,意思是全副武裝來了。這個碑文可能是新埔秀才藍華峰所撰,日本時代,以漢文立碑,亦足見當時的民族意識。石碑立於吳家,也反映了吳家「耕讀傳世」的一面,尤以吳濁流漢學基礎深厚。其詩曰:

每到春來憶故鄉 故鄉山上白桐芳

偶逢鄉友傳來訊 桐在昔時香處香

這首詩題名「故鄉消息」。桐油花開,在農曆三、四月,故農曆三月又叫「桐月」。從關西到馬武督到羅浮、角板山的山路,滿山白花花的桐花。吳濁流在馬武督(今名錦山)當過很長時間的小學老師,所謂「香處香」,意思是:那一梱桐花樹最香,他還記得清楚。他大半生都在外地,不過常回新埔:

百丈長橋綠水灣 憑欄迴首舊青山

馳車商客黃沙捲 叱犢兒童載月還

題柱有人懷雁塔 成名他日望鄉關

一番歸里一番老 廿載風塵鬢髮斑

詩題是「過新甫橋」。當年的新埔大橋是單行道,兩頭有管制的監察台。橋欄也很美,每隔三十公尺就會突出去一塊小陽台,讓行人閃避車輛或憑眺河景。橋下綠水悠悠,可游泳垂約。)而今垃圾掠岸,魚蝦難活。)橋頭兩端的入口,各有一根丈餘高的八角柱,柱基為四方形,約一公尺高。「題柱」,應是指此而言。

「馳車商客黃沙捲」,當年都是砂土路,所以很容易「黃沙捲」,能奔「馳」的車也不多,除了要用手搖才能發動的汽車之外,應指「輕便車」而言。輕便車,小鐵軌,還分軟座和硬座,軟座五角,硬座二角,客坐車上,後面人推,下坡時推車的車伕會跳上去。當時從鹹菜甕(今關西)可達新竹。在新埔的招呼站有三處:今新埔車站附近、今陳家祠對面,今天主堂對面。昭和十六年,輕車全面廢止。

所謂「叱犢兒童載月還」,指的是牧童。此外,牛車或「力亞下」(日語,實為英文REARCAR,人在前,車在後。)是當年的運輸工具。一大清早,由新埔出發,到新竹城,再回新埔,必然也是「載月還」。

有時,見到木水伯一家大小,前拉後推,擁著力亞卡,緩緩從大橋過來。幾個稚齡的兒女,都在大橋頭的柱下等候。有時么妹會在柱下睡著。力亞卡從新竹回來了,子女擁上前去。

健壯的木水伯在車前拉,肩上綁著大皮帶,車後妻子兒女用力推。女的長髮幾乎著地,衣裙藍縷,弓著腰,伸直兩臂,就這樣一步一步,滴著汗水,進入月下的新埔大橋。……

吳濁流的小說與詩,很多地方寫的是新埔,比之今日之豐衣足食,滿街塞車,令人不勝今昔之感,汝為新埔人,應知新埔事。可惜,許多新新人類,都陌生了。(原載自立晚報,83、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