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八、〈去高雄賣粄仔个阿嫂〉賞析

打早五點半

火車嘿仔嘿个對枋寮尾站

跈海面出來个日頭駛入佳冬

幾儕庄肚阿嫂

矇著面戴笠

肩頭擔竿核著半夜做好个粄仔

蹬著濛濛个天光出門

兩隻擔仔放滿

面帕粄芋粄年粄白頭公粄同龜粄

去高雄早市擺攤仔

沒禮拜沒年節

每日暗晡收攤後

正 等月光歸來

煮分大細食

〈去高雄賣粄仔个阿嫂〉是一首客語詩,是詩人記憶中的客家農村婦女形象,自然也是隨著他的客語詩的寫作而復活的人物。

「賣粄仔」是米製的糕粿類食品。客家農家婦人會在農閒時或節慶時,以米磨漿、擠乾後,製成各式各類的糕粿,作為祭品或點心。詩中的南台灣客家婦女,顯然是將這種客家婦女的手藝變成商品,遠離居住的部落,送到都市裡販賣。目的是賺取利潤、貼補家用。這首詩是一幅客家農村婦女圖,詩中婦人勤奮的形象,曾是詩人早年在農村成長時期腦海中的烙印,化為詩非常自然,也非常清晰。

到高雄早市去擺賣客家粄仔的婦人,早上要趕搭五點半從枋寮開出的火車,天未大亮就要出門,收攤後是担著月光回家,再煮晚餐給家中大小吃。「沒禮拜沒年節」顯示婦人的工作沒有假期,全年無休。婦人販賣的粄品種類有「面帕粄芋粄年粄白頭公粄同龜眅」,多數都需要長時間的製作過程,詩刻意鏤空的是這個部分,敏覺的讀者的一定會想,「賣粄仔个的阿嫂」什麼時候睡覺?

黎明即起,深夜始眠,終身勞動的舊日客家婦女圖像,詩人只用輕巧的寫實筆調,信手就勾勒了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