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台灣特有的神明義民爺

文化
資料來源

客家雲

內容

義民爺,是台灣特有的神明。怎麼說呢?因為台灣民眾所敬拜的神明,包括土地公、媽祖、關聖帝君、玄天上帝,全都是隨著漢人移民,從中國大陸飄洋過海到台灣,只有義民爺是在台灣本地誕生的神明。在台灣,並非只有客家人敬拜義民爺,但客家人特別重視義民爺,有時也稱為「義民爺爺」。

客家人敬拜義民爺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是義民爺受到台灣社會重視,是從十幾年前國民中學《認識台灣》教科書撰寫者,將義民爺說成是和大眾爺、有應公一般的「孤魂野鬼」,因而引發客家人的強烈抗議之後,有關義民爺信仰的研究即大量增加,但同時也引發爭議。有些爭議環繞在史觀的差異,以此論辯所謂「義民」究竟是義還是不義之民?而最大的爭議,則在於義民爺究竟是神?還是好兄弟一類的孤魂野鬼?

那麼,義民爺究竟是怎樣的神明呢?這就要從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起兵攻下彰化城,殺害清帝國官員,向北攻下竹塹城(新竹),往南進攻諸羅,全台多數地區陷落。桃竹苗客家地區的民眾為了保衛家園,紛紛組織義民軍抵抗林爽文部隊。林爽文事件平定後,鄉民撿集死難者遺骸兩百多具,合葬於現今新竹縣新埔鎮枋寮的褒忠亭義民廟,廟的後方有「總塚」,即是收埋兩百多名戰死義民軍之處。

參與擊敗林爽文的義民軍有客家人,也有漳州人、泉州人、原住民。林爽文事件平定後,乾隆皇帝頒給客家地區「褒忠」匾額以資嘉獎,給漳州人「思義」、泉州人「旌義」匾額,給原住民「效順」匾額。新竹縣新埔鎮枋寮地區客家仕紳後來建立祠廟祭祀戰死義民軍,因此稱為「褒忠亭義民廟」。

林爽文是漳州人,有人認為他和「天地會」有關係,而天地會是「反清復明」組織,因此林爽文事件被認為是為了推翻滿清,甚至將其說成是「革命」。所以林爽文後來雖然被捕押送北京處死,但在1945年之後的中華民國史觀上,一直佔有優勢地位。因為林爽文是台中大里人,所以台中市大里區有爽文路、爽文國中,南投縣中寮鄉有爽文國小、爽文國中。客家人的義民爺信仰相對顯得低調。然而也有學者認為林爽文只是一般民變,並不能說是革命或起義。而客家人為了保衛家園不得已和其對抗。

義民爺信仰第一次受到注意,是1988年客家鄉親發起「還我母語運動」,並有「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舉辦義民爺遶境遊行。第二次則是1998年中學教科書「認識台灣‧社會篇」中,將客家人的義民爺寫成「孤魂野鬼」,引發客家人士抗議。義民爺的神格引起極大爭議,其中牽涉到不同族群的觀點,以及史觀下的不同立場。由於客家意識崛起,以及不同學術觀點的激盪,多元史觀逐漸形成,不再單以林爽文為革命起義者,而客家義民軍為打壓革命者。

林爽文事件中戰死罹難的義民軍合葬於現今新埔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另一部份戰死的苗栗義民軍則葬於苗栗義民廟。台灣其他各地的義民廟,一共有34家,除了苗栗義民廟以外,皆是從新埔義民廟分香出去。隨著新竹客家人移民到南投、花蓮和台東,客家人也在這些地區建立新埔義民廟的分香廟,因此新埔義民廟被稱為義民廟的總廟。台灣其他地方也有其他族群建立的義民廟,例如北港義民廟,但一般談到義民廟,多半指客家人的義民廟。

依據人類學家的說法,華人的宗教信仰系統分為「神」、「鬼」和「祖先」三者。死後有子孫祭祀者為「祖先」,無人祭祀的稱為「鬼」,對社稷家園有德有功受眾人祭祀則為「神」。義民爺由於戰死沙場而被認為無主孤魂,並且其祭祀日期是農曆七月二十日,且只有牌位沒有神像、沒有姓名,因此從「非客家人」的角度,似乎是和有應公一樣的孤魂野鬼。而新埔義民廟香火鼎盛,民眾祭祀時使用金紙、且有分香廟等正神才有的儀式,因此在客家人心目中,義民爺是神明毫無疑問。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各地分香的義民廟回到新埔枋寮總廟,也有類似「進香」的行為。而某些義民廟也發展出義民爺的神像。

由於義民爺當初前往作戰,最需要的是後勤補給糧食,所以歷史上發展出「挑擔奉飯」這個極具特色的祭祀儀式。在祭祀義民爺的時候,宛如生前在前線作戰,鄉親挑飯犒賞軍隊提供後勤補給。但是義民爺祭典也發展出強調超大重量的「神豬」獻祭,不但引發動物保護團體抗議,也模糊了原本「挑擔奉飯」的特有儀式。

總的來說,義民爺的神格本質是華人社會的英靈崇拜。對於保衛家園有功的人士,死後加以祭拜。在移民社會中,由於更需要依靠自身力量保衛家園和財產,所以特別重視對於這類人物死後的祭祀。譬如在馬來西亞祭祀盛明利稱為「仙四師爺」,是當地華人移民社會誕生的新神格。義民爺則是台灣18世紀移民社會誕生的新神格。華人社會的神格是動態演變的,媽祖、關聖帝君都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才達到其目前的神格地位。義民爺也是一樣,其神格還在持續變動中。

作者: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摘要

文章作者:林本炫/國立聯合大學文化觀光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更新日期

106 年 6 月 5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