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三年,已故民俗專家林衡道把南彰化一群自稱有「客底」的人,命名為「福佬客」。若不是從禮俗信仰上來推溯,福佬客與閩南族群已難分辨,尤其在彰化平原的客家居民,福佬化的程度更是徹底。
早期自大陸渡海來台的漢人移民,多來自閩粵兩地,閩籍居民泰半為漳、泉二府人氏,粵籍則為嘉應州及潮州、惠州的客家人,在清朝時,漳、泉、客三族人群涇渭分明,但今天,除了桃竹苗和美濃等地客家文化還非常突顯,其他地區的客族已與閩南族群融合,成為「福佬客」。
「福佬客」並不太知曉自己的祖籍或血統源自客家,尤其彰化平原的客家居民,福佬化的程度已相當徹底,要找到能講流利客家話的人相當困難,且有不少人認為自己是閩南人,只能勉強從民俗學上「天公爐」的形式和放置的位置,或是從宗教信仰來推溯客族的遺緒(編按:客家人天公爐放在屋外,福佬人置於正廳且形式互異;客族宗教信仰多崇祀三山國王廟及義民廟)。
根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嘉明調查,「福佬客」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可能:
移民。因當時粵省移民,先到閩南語系的地區接觸、學習過閩南語;
海禁。由於清朝「海禁」的緣故,嚴禁廣東居民渡海來台,因此客族來台人數不如漳、泉州多,為求在閩南文化圈中適應,總得做某些融合;
自救。清代駐台的官吏除了對具有「圖謀不軌」的事關心之外,一般移民的狀況近乎自治,移民間「大欺小」、「強凌弱」以及「分類械鬥」的事層出不窮,人數較少的客族為了自救,不是團結聚集一隅,便是與同處弱勢的漳州人聯合;
通婚。漳客聯姻的結果,今日許多人已認為自己是漳州人。
無論清代台灣各地區幾近「移民自治」狀況,或是日據時代日人除了知識份子和城市多所管制,鄉鎮多採「放任」態度,因此地方的「治安」需團結自衛、「經濟」需互相依存自給、「交通」又不便,自然會產生自我或尋求認同意識。
但是今日人際互動頻繁、文化融合迅速、經濟差距也不大,年輕一代再也難分辨祖籍,文化、婚姻混合的結果,這種「分界」也不合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