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文化景觀是一項非常具有想像力的文化資產,有人認為,文化景觀既是一項最難也是最需要想像力才能確定的定義。也有人認為,文化景觀在文資法中是包山包海的項目,相對而言其他文資法的項目,具有清晰的定位,也是大多數人所理解的「文化」,然而,文化景觀卻像空氣一般,沒有特別說明可能讓人看不見也摸不著。
「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從文資法字面上的含意來看,文化景觀作為文化資產需要一個學習與指認的過程,才能讓社會大眾瞭解,原來表面上看起來毫不起眼的東西也可以當成文化資產。
在客家庄普遍可見的農田景觀:水田、山田、山園、菜園、茶園、果園等,還有水利設施:水圳、埤頭、埤塘、水源地、水庫等,都屬於客家這個特定族群所生活與經營出來的地景,可以說因為客家人生活與生產方式的緣故,改變了大地的地表,因而形成了特定的文化景觀。
舉個例子來說,新竹縣竹北市是頭前溪與鳳山溪兩條河流的沖積平原,其中六家地區則因為於竹北沖積平原的核心地區,過去曾有新竹米倉之稱,然而,根據林家人的口傳歷史,林家祖先來到之初,這裡曾經是一片「荒埔」,雖然,客家人眼中的荒埔地,對於原住民則是其漁獵場所,可是經過了兩百多年的發展,六家一度成為新竹之米倉,這樣的地景,可以說就是新竹客家的文化景觀。
再如,六家庄裡最老的一個客家聚落-六張犁,林家人也有很清晰的口傳歷史的文化地景,小小的聚落竟有東門、南門與西門,東門外還有一條作為當年武舉人跑馬射箭的練習場地,林家人稱之為「跑馬巷」。這些地景如今雖已在實際上有了巨大的改變,可是在地人的記憶與口傳歷史之中,卻有深層的價值,他既是遺址,可以說是文化地景。
此外,客家人在山林的工作經驗中,也有在公私有林地、林與林班地、林道的生活經驗。各種型態的農漁牧景觀:牧場、禽畜類養殖場、漁港、定置魚場、魚塭、石滬、養殖場等。客家人在北台灣的工礦經驗則有:窯場、煤礦、石油礦;更現代的則有發電廠、砂石場與科學工業園區的生活經驗。鐵路局之中,客家人佔了相當比例的從業者,則是奇特的族群現象,因此,客家電視台曾製作一部描述客家人在鐵道生活的連續劇-戀戀舊山線。在台北都會區,客家人算是晚到的移民,在果菜市場、魚市場、市集、與夜市之間,經常可見客家人的蹤影,客家鄉親如果買東西用客語,經常可以獲得打折的優惠。
客委會成立之後,陸續在各地補助客家文化設施,因此又出現了許多具有客家特色或內含的客家文化地景,如公園、庭園、運動場、觀光景點、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客家學院等等。(文/陳板)
摘要
文史風貌,文化景觀,陳板
更新日期
105 年 10 月 1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