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復興客語 客委會多管齊下(每日客家新聞)

復興客語 客委會多管齊下(每日客家新聞)標題圖片
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 【聯合報-相關新聞】 ================


復興客語 客委會多管齊下

暑假起補助中小學開辦客語體驗營 並打算挨家挨戶普查 預計兩年內 讓會講客語者提升5%

記者王瑞伶/高雄報導


「我們預計2年內,讓逐漸流失的客家母語止跌回升,讓會講客語的客家人,從目前不到20%提升到25%」,高雄市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廖松雄昨天談到客家母語復興,展現自信。


廖松雄說,行政院客委會統計,光復以來台灣各地四百多萬客家人,母語每年以5%速度流失,這幾年客委會極力補強,每年呈現1%正向成長。


高雄市目前客家人口約20萬人,根據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研究所調查,會講客語者不到20%,「高雄市沒有客家村,客家母語流失更快!」


廖松雄舉例,前年全國客家行政會議在高雄縣圓山飯店舉行,當時為了迎接全國各地客家長老光臨,打算挑選50名客家大專生接待人員,結果只找到5名。


他好奇追問學生,「回家有沒有機會跟長輩說母語?」有學生回答,只會用客家語稱呼阿公、阿嬤。他深刻感受到客家母語嚴重流失的危機。


今年廖松雄向客委會爭取150萬元,並指派專人逐一拜訪學校,目前高雄市有35所國中小開辦客語課程,但缺師資。


他說,最近教育局出面協調後,高師大同意培訓客語教師;同時讓退休教師回歸學校社團傳授客語,月退俸不受影響。35所學校的客語教學可望順利運作。


另,客委會今年暑假起將補助國中小學開辦客語生活體驗親子夏令營,由學校依社區狀況開辦客家童謠、諺語、生活用語、手工藝DIY 、傳統與現代童玩、戶外教學等,之後舉辦成果發表會,驗收學生們接觸母語的成果。


客委會並打算,今年8月起指派專人挨家挨戶拜訪5萬戶、20萬名客家家庭,以普查方式了解客家老少在家講客家母語的難處,並提供協助。


【2006-03-30/聯合報/C1版/高澎‧.文教】


================= 【中央社-相關新聞】 ================


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楔子

新世代客族課題:體驗 認同改變與實踐

(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電)


推動客家文化認同的年度盛事桐花祭四月開跑,新客家族群如何在友善的環境下認同客家,繼而傳承文化?「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試從客家婦女談客家文化體驗,與客家文化未來挑戰,進而探究客家族群在面臨認同危機與語言流失問題下,如何重新發現客家文化意涵與價值。


在台灣經濟發展的年代,離鄉背井到都市發展的客家人,因少數族群的身分而出現認同危機,如今新世代的客家人,卻可能因社會長久存在的刻板印象而無法認同客家,使得客家族群在歷史脈搏中,相較於其他族群,似乎總是微弱的跳動著。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為推動客家文化舉辦的客家年度盛事--桐花祭將在四月起跑,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曾說,客家語言的復育是客家認同最核心的任務,而桐花祭活動具有美學、客家文化與經濟價值,不僅讓客家族群本身更認同客家,也讓其他族群了解客家。


傳統,可以是過時,也可以是歷久不衰的精神。


當全球資源被過度浪費,社會高喊環保的今天,身為客家人的你,不得不佩服老一輩客家婦女「物盡其用」,將資源發揮的極致的能力,是環境使然,也是她們生存的智慧。


新世代客家族群透過與舊世代客家族群對話,體驗客家,去蕪存菁,進而尋找出適合當代延續的精神,客家文化推動者賴芬蘭說,傳統文化的內涵可以重新討論、檢視,甚至可以改變。


「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以三名客家女性的客家生活體驗,從閩客通婚談客家文化,藉由不同生命歷程描繪客家文化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產生的另一種風貌,期盼讓台灣社會對客家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並讓新客家族群體認客家歷史的傳承,由客家認同與意識帶動客語使用,讓「失根」的新世代客家人重新認識客家,為傳統客家文化找出新的價值。950329




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女性篇

客家女性角色--從刻苦堅毅到自主認同

(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電)


「新婚第一天在房間裡,房間外客人談話聲像是吵架一樣,一句話都聽不懂」,談到三十六年前不顧家人反對嫁給客家郎,卻在新婚隔天赫然發現自己嫁給一個語言和文化完全陌生的族群,姚幼美娓娓說著婚後幾十年為了「求男」、卻連生三個女兒的沉重與無奈。


在深受大漢人主義影響,加以多居山區,生活環境封閉,以及「耕讀傳家」祖訓的多重因素下,傳統客家社會有著比其他族群更深的宗族、傳承觀念,也形成客家婦女「刻苦堅毅」的面貌,如像是「娶妻當娶客家女」俗諺至今依然流傳,為人所熟知。


無論是客家媳婦或是嫁入客家庄的外來女性,幾乎都難以擺脫客家宗族教育中特有的文化要求,有人一生掙扎、有人對此高度壓迫性的文化渾然不覺,只有極少數才能反客為主,以自身信仰顛覆客家文化。


一生掙扎的姚幼美


儘管已六十一歲,想起當初從彰化老家決定嫁入客家庄的姚幼美,一路走來,還是忍不住輕嘆了口氣。


從完全不懂客家話到能以流利客語和公婆溝通,在閩南家庭長大的姚幼美已不記得花了多久的時間學習,「雖然我從小也會下田耕種,對各種家事也算得心應手,但客家人祭祀不僅要自己殺雞、鴨,連牲禮外表也相當重視」,就算已結婚多年,談到牲禮的準備,仍讓她焦慮不已,因為祭祀用的雞不但要肥美,還得用筷子將雞隻的頭、四肢定位,讓牠「抬頭挺胸」。


受漢人的影響,客家人深信死去的人若無後代祭祀,將成孤魂野鬼,而女性若無出嫁,死後牌位也不能放在祠堂供人祭拜。傳統客家人為此執著於男丁傳承,家中添新丁也會製作糯米糕點「新丁粄([sinˊdenˊbanˋ])慶祝,這些習俗姚幼美一早嫁入客家就知道,但生了三個女兒的她,幾十年來吃到別人家的「新丁粄」,滋味一直是複雜的。


婚後不久連生兩個女兒,婆婆以「妹仔屎」的口吻形容且略帶鄙視地說了她,為了傳宗接代,她展開了幾年「求男」的努力,五年後好不容易又懷一胎,還透過民間「換花」習俗,冀望不幸懷女胎時可偷天換日為男胎,不料嬰兒呱呱落地,還是女兒。


生下第三胎後,她不再「求男」,總是安慰自己、笑著對那些調侃她何時生兒子的夫家親友說:「三個女兒我很滿足了」。


話雖如此,看到先生為了家中沒有男丁繼承香火,找來家族中長輩,跟三個女兒討論生第二個兒子應向婆家爭取讓男孩繼承母姓,負責家中日後的祭祀,最後卻不敵女兒的反抗而放棄時,姚幼美知道,這將是遵行客家傳統的先生這輩子最大的憾事了。


曾彩雲用一生實踐客家文化


不同於加入客家庄的姚幼美,七十五歲的曾彩雲,則用一生「無息無覺」的態度實踐客家文化。


學者觀察發現,閩客通婚後,閩南媳婦嫁到客家庄,通常客家族群會對閩南媳婦不斷陳述祖先歷史,最後,這些非客家媳婦多半會高度認同客家,成為傳統的客家婦女。


在他人眼中看來,曾彩雲就是一個「道地」客家婦女。「不管風吹日曬,無論有多辛苦,砍柴、種田,就係愛做」。現年七十五歲的曾彩雲說出嫁作客家媳婦五十多年來的心情,在她眼裡,參與所有勞苦的工作都是那麼自然。


五十四年前,在台中外埔閩南村落長大的曾彩雲經親戚介紹嫁給先生賴連和,因父親是入贅的三義客家人,身上流著一半客家血液的她,初到苗栗卓蘭當客家媳婦並沒有太多不適應,每天煮飯、種菜、種草菇,還要和先生到山上砍木材、搬木材,更因能力受公婆肯定,得到市場賣香茅。在她看來,能到市場賣香茅,是公婆對她疼愛的表現。


婚後,曾彩雲的勞動生活從未暫歇,即使現年已經七十多歲,是多數人認為該享清福的年紀,幾十年來慣於勞動的曾彩雲,仍無法放下工作,還是繼續到山上種柑橘和生薑,她七十六歲的丈夫賴連和說:「我們的工作沒有週休,遇到下雨天才是休息日」。看在他人眼裡辛勞的農務工作,曾彩雲卻能輕鬆地笑說:「這是要「存私房」用的」。


賴家客廳牆壁上,還掛著「模範家庭」和「模範母親」兩幅巨大匾額,問曾彩雲為何獲獎,她僅靦腆地回答:「我不知道啊」!八個字其實已清晰刻畫她身為客家媳婦一生的樣貌。


敢於挑戰傳統的甘淑華


即使絕大多數的非客家女性嫁入客家庄,最後都會被「同化」,不過,甘淑華卻以無形的力量,讓不同的文化在她的家中以新的風貌呈現。


甘淑華在初嫁到苗栗時,也曾被要求「認同」,夫家親友都以「客家人當然要講客家話」要求她學習客語,讓她一開始在接觸客語時感到排斥。


甘淑華的先生許時穩,是苗栗頭份鎮日新茶園第四代主人,在這個閩客通婚的家庭中,並沒有太多的文化衝突。


大多數客家人對祖先、祭祀有著極為傳統的觀念,許多違背傳統的行為看在老一輩客家人眼中都可能是「背祖忘宗」。然而,信仰基督教的甘淑華,在嫁入重視祭祀的客家庄後,挑戰了客家傳統祭祀觀念,甚至同化了這個家庭。她說:「祭祀先人的心比形式更重要」,她選擇以花或帶著誠敬心意懷念先人。


現在,連甘淑華高齡的婆婆都加入基督教信仰。


客家女性的未來


三位不同客家女人的故事,描繪出客家婦女在傳統文化下不同的經歷,然而,在面對長久以來對傳統客家女性「勤儉艱苦」、「悲情」的樣貌,新一代客家女性在掙脫傳統文化對客家婦女的枷鎖後,該以何種姿態延續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推動者賴芬蘭說,老一輩客家婦女多半是壓抑、不快樂的,而到都市發展,或生長在都市環境的新一代客家女性,在一個「無根」的狀況下成長,面對老一輩的文化認知並加諸到下一代身上時,兩代之間往往充滿疑惑、衝突。


「客家傳統文化有其時代背景,認識它,尊重它,卻不一定要遵循」,賴芬蘭認為,傳統文化的內涵可以重新討論、檢視,甚至可以改變。


新一代客家女性有高度的「自主選擇」,從中、西文化中融合出新的可能,賴芬蘭說,這是這一代客家女性的幸運之處,而透過與上一輩客家婦女的對話,更可以衝撞出新客家文化的機會。


傳統客家婦女一肩扛起家務、農事,但這卻是父系社會所賦予她們的服務,新一代的客家女性,可以傳承傳統客家婦女獨當一面的能力,更可以跳脫父系制度框架自我認同、實踐。950329




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認同篇

未完成的多元文化 客家族群認同危機需正視(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電)


「你是客家人嗎」?你知道生活週遭有許多「隱性」客家人嗎?台灣經濟起飛的過程,對部分離鄉背井求發展客家族群而言,卻面臨認同危機,到這一代,隨著族群融合與客家意識消失,客家文化傳承在不知不覺中流失。


客家族群對於加入客家庄的「異族」,通常透過祭祀、歷史陳述,強化新加入者的認同,但客家族群卻在離鄉背井求發展的過程中,出現認同危機。


從客家庄到都市打拼、求學的四、五年級客家人,有不少人曾經面臨「認同客家」的掙扎,如果別人不詢問,不會主動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甚至隱藏是客家人的事實,這種現象,看在傳統客家族群的眼中,是悲哀、也是大環境造成的無奈。


閩客過去對立的歷史背景,加上社會普遍對客家人「勤儉、吝嗇」的刻板印象,或是客家婦女一肩扛起家務,造成客家男性大男人主義的直覺,造成部分客家族群無法勇於認同自己的身份。


即使是未經世事的小學童,對客家也有著某種程度的誤解。


苗栗頭份鎮日新茶園女主人甘淑華的兒子向母親抱怨,很不喜歡人家稱他「客家一哥」,因為認為客家人給人一種「吝嗇」的感覺。


對於勤儉刻板印象的形成,日新茶園主人許時穩解釋,客家族群早期多居山區,生活困苦,因此,很懂得善用週邊的物品,能省則省,並發展出許多有特色的產品。


許時穩說,像是福菜(pukˋcoi)可以乾濕兩用,曬乾做成梅干菜,就是知名的梅干扣肉,未曬乾的福菜就可作為福菜鴨湯,或充分運用虎頭柑混合茶葉,就是好喝的客家特製水果茶。


他感慨,現在餐館中有時吃到的福菜,通常是機器烘焙而成,所以,吃起來總是「少了勤儉的味道」。


許時穩在介紹這些客家特色產品時,眼神中透露著對客家傳統濃濃的思念之情與身為客家人的驕傲。


現在以身為客家人為傲的許時穩,也曾臨對客家認同的危機。


談到當兵離開家鄉工作後,因為大環境的影響,生活週遭突然不再是以往的熟悉的語言、環境,相對於優勢族群,許時穩感覺客家人似乎被漠視,一種「自悲」的心理湧上心頭,而他當時觀察週遭一些同事,也都不會主動表明自己是客家人。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張維安指出,六零年代台灣經濟開始發展,卻也是客家人惡夢的開始,客家人必須離開故鄉到外地發展、求學,到一個不熟悉的語言環境、新的遊戲規則中學習生存,客家族群變成社會中的「陌生人」,加上過去閩客對立的歷史,在那個時代下,客家人主動強調「我是客家人」是無用,甚至可能有害的。


因此,離開家鄉進入都市,似乎是客家人認同危機的開始。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文教處語言教育科科長的黃瓊玉說,小時後並不懂得所謂「閩客情結」,到台北工作後,才開始意識到有些人不願意談自己是客家人,她也曾經有一段不主動說明自己是客家人的時間。


在了解到「不認同自己是客家人,如同不認同自己」後,黃瓊玉不再出現認同問題,也體認到那些否認自己是客家人者,其實內心充滿矛盾,因為,他們連自己的文化身分都無法認同,這是整個大環境使然,而客委會的成立,就是希望將這些「隱形人」重新找回客家認同,並尊重且尊嚴的去面對。


長久以來,生長在台灣的客家人或閩南人的本土認同薄弱,一直到這幾年,因為政治力與文化發展,隨著大環境的改變,本土化聲音浮現,然而本土化與主流文化卻呈現對抗的狀態,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認為,本土與主流的對抗是無用的,兩者之間的拉扯只會讓關係更加緊張。


一九九七年多元文化入憲,但對客家文化來說,卻是未完成的文化,客委會主委李永得曾經在立法院以客語進行施政報告,卻遭到立委阻止一事,讓張維安相當感慨。


公共領域要營造出對客家更友善的環境,讓客家族群感到自尊、自信。張維安相信,當國會殿堂立委可採閩南話質詢官員時,對於「客家認同」將有著極大的象徵意義。


曾經為人朗朗上口的客語歌是這樣唱的:「唐山過台灣無半點錢……世世代代就恁樣勤儉傳家兩三百年無改變 客家精神莫豁忒,永遠永遠」,如今,當客家人在KTV中高唱著「客家本色」之際,是否有人真正自省,客家文化失落了什麼,身為客家人,又該如何傳承、實踐?950329




客家文化傳承系列報導/語言篇

莫讓閩客通婚生下外省孩子的懊悔再次發生

(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苗栗二十九日電)


「爸爸是閩南人,媽媽是客家人,孩子是外省人」,這是當前社會閩客通婚下最普遍的情況,也凸顯出不少客家父母的無奈,若是客家女性嫁給閩南先生,夫家長輩多半不鼓勵孩子使用客語。以台北市為例,客家女性嫁給閩南男性,子女會講客語的比例為零。


民主進步黨族群事務部主任楊長鎮指出,影響一個家庭的語言使用,通常受到兩股勢力中的一種所影響,一是優勢語言,另外一種則是父系家庭的語言,也就是說,當優勢語言與弱勢語言共組家庭,子女通常會使用優勢語言,而傳統社會以父系家庭為中心的觀念,也會影響家庭語言的使用。


不過,大環境優勢語言的影響力,仍大於父系家庭對語言的影響力,例如客家男性娶閩南媳婦,但下一代未必一定懂得客語,反而會以社會中較常使用的國語作為使用語言。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張維安說,相關統計發現,客家人與客家人結婚,子女會講客語的比例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如果閩客通婚,客家女性嫁給閩南男性,以台北市為例,子女會講客語的比例為零,客家男性娶閩南女性,子女會講客語的比例為百分之二十。


嫁給彰化福佬人的黃瓊玉有三個孩子,到閩南家庭後,向公婆學閩南話,而婆家也刻意教育三個孩子學習閩南語,有一年將幼稚園的孩子帶到南部兩個月,孩子一回台北後馬上講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讓黃瓊玉見識到小孩對語言的可塑性。


對於教導下一代客語,現在有不少客家人對過去未能及時教導孩子使用而感到懊悔。即使是推動、關懷客家文化不遺餘力的張典婉,都以「後悔」表達內心的自責。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文教處語言教育科科長黃瓊玉也以「失職」形容自己的感受,她坦言,過去母親曾向她抱怨,為何不多教孩子講客語,當時她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個問題之重要,現在體認到語言文化的珍貴,同時會鼓勵小孩能多學阿公及姐公(客語稱外公)的話,在家中也儘量多用。


「自己的母語一定要教」,黃瓊玉鼓勵客家族群多教導下一代學習客語,這代表多一種競爭力,若從功能性來看,因為客語有許多發音是國語或閩南語沒有的,學會客語的孩子,未來學習其他語言會更加快速,同時也培養珍視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理念,畢竟放眼國際觀之前提,是了解及認識自己的文化,因為這是獨有且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觀念影響行動」,黃瓊玉說,隨著客家語言、文化逐步流失時,客家族群若再不有所警覺,客家文化與語言將如同「溫水煮青蛙」般逐漸消逝而不自覺,最終長久流失。


目前客委會積極透過認證等方式,積極推動客家母語,但楊長鎮認為,大環境的鋪陳對客家族群的友善更加重要,建立出有善的環境,才能讓更多客家族群意識覺醒,進而認同。


客語的延續象徵客家族群、文化的傳承,客家的宗族、祭祀等傳統,紀錄著百年來先人一路走來的歷史,客家族群應打破過往社會對客家的刻板印象,以客家特有的宗族能量,將客家文化積極面重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950329




乙未戰爭與客家系列報導之五 尾聲─迎接族群融合的新時代

(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九日電)


「乙未戰爭與客家學術研討會」雖已落幕,但後續效應正在發酵。行政院客委會除預定年底再舉辦「六堆」學術研討會,還計畫將客裔先民保衛家園的故事拍成電影。另外,也有人發起設立「台灣抗日紀念日」,讓全民了解客家人以生命守護台灣的精神,進而促使各族群相互尊重與包容。


座談會結束後,客家學會事將當天座談會論文的發表與評論、綜合座談,及事後的媒體報導集結為論文集。首次發行三百本立刻被索取一空,客委會又加印五百本。承辦的台灣客家研究學會目前正在重新增修論文集,預定八月出書,深化「抗日三秀才」和所有參與乙未戰客家人的事蹟研究,讓更多人了解這場戰役的意涵。


客家研究學會秘書長范振乾更計劃推動以「抗日三秀才」之一吳湯興戰死當天為「台灣抗日紀念日」。范振乾明白,這項工程浩大,但一如當年原住民推動翻「吳鳳神話」的精神,以及客家人爭取教科書將「義民爺」從「孤魂野鬼」正名為「忠義英勇的神明」所的努力,相信「沒有不可能的事」。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吳密察認為,透過設立紀念日,可以提供民眾思考歷史事件的意義,但能否設立,需要全民共識;也有人建議興建紀念碑,客委會認為,這也是可以討論的方向。


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指出,研究台灣客家歷史目前有兩途徑,一是著重追溯源流,探討台灣客家文化的淵源,以及台灣客家文化與其他地方客家文化的傳承。另一個研究方法是著重在地化的過程,研究客家族群移民台灣後的軌跡。


在李永得看來,在地化過程遠比追溯源頭還重要。他說,目前從東南亞到台灣都有很多客家人,因在地化過程不同,接收到當地的歷史和文化也不同,各地的客家人因此呈現出不同面貌。他說,這兩種研究都相當重要,但以往在台灣有關客家研究卻偏重源頭,反而忽略在地化過程;乙未戰爭就是了解台灣客家人在地化過程的重要歷史事件。


儘管歷史忽略乙未戰爭的意義,但透過學術的客觀論述和研討,不僅讓客家人更了解客家人,其他族群也更認識客家人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貢獻,有助台灣發展成為真正多元主體的社會。而乙未戰爭就是了解台灣客家人在地化過程的重要歷史事件。


范振乾指出,客家人在乙未年誓死抗日,保衛家園的英勇壯烈精神,讓台灣各界了解客裔先烈堅決「守護台灣」的真相,增進社會各界正確認識客家人在乙未年保鄉禦侮戰爭中所呈現的族群性格與角色,了解客家族群對台灣這塊土地所做的奉獻與努力。


他強調,一八九五年台灣割讓給日本,客家人與閩南人因為面對共同敵人─日本,才開始產生「共同體」的概念;沒有任何人可以獨佔文化、歷史或是地理上的台灣,如果台灣各族群能彼此了解過去這塊土地上的貢獻,就不會再有敵視。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蕭新煌說,對台灣四百年前的移墾史、一百年前的抗日史,再到近五十年的戰後史,「客家因素」的探討並給予合理定位,當是今後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應做努力的學術工作。


當台灣民眾了解到乙未戰爭的深層意義後,也是建立台灣各族群都有合理發展空間、各族群都能相互尊重、包容的一小步開始,而這也象徵著台灣族群融合的新時代指日可待!950329


================= 【中國時報-相關新聞】 ================


中國時報-2006-03-30-C3-苗栗新聞


桐花季導覽 28國中生挑大樑<許惠就>


西湖國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家鄉文化深耕,培訓了28位解說員,首次參與柚花季活動導覽解說就有優異表現,獲得遊客肯定,這批解說員已應邀在即將登場的桐花季活動擔任導覽重任,每個人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校長謝傳崇說,學校於去年八月推出「導覽員培訓E計畫」時,在校園立刻獲得熱烈回響,由於3年級需要準備升學考試,所以限1、2 年級學生參加,經過甄選共有28位學生接受培訓,由老師和鎮公所農業課員蔡世順義務擔任講師,利用假日上課。


半年的培訓課程以學校為主體,結合社區、人文特色、地方產業及專家學者傳授經驗等資源,使學生從不同層面認識家鄉的生活環境,古厝歷史背景和淵源、各處農場和景點特色及導覽服務等,讓學生們成為優秀的解說員。


熱心接待 是最佳導覽員 柚花季活動給解說員第一次臨場經驗,每2至3人為一組,分別在開幕地點:三湖老街、鄉野傳奇休閒農場、青錢古宅、金龍窯、吳濁流藝文館、彭城堂古宅、青少年遊戲運動場、陶蝶H、媽祖石雕、秘密花園及義芳農場等景點導覽,學生們熱心地接待遊客和詳盡地解說,讓遊客們留下深刻印象,紛紛稱讚他們是西湖鄉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最佳導覽員。




中國時報-2006-03-30-C1-竹苗焦點


三灣老街茶道 賓客陶醉<廖奎熒>


為建立具地方特色的待客文化,發展休閒觀光,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廿九日於會員大會中發表「老街茶道」,由理事長林秀鳳示範如何將茶道與箏樂、詩歌、陶藝結合,成為三灣鄉特有的待客之道,氣氛寧遠祥和,讓受茶賓客及觀賞者都留下深刻印象。


三灣文化產業觀光發展協會最近由建築師張仲良指導,積極進行「梨鄉廟口老街再造」工作,希望從文化面著手,營造地方特色,其中的「雅農六藝」與「老街茶道」尤為重點。


張仲良表示,所謂「雅農六藝」,指的是箏藝、歌藝、說藝、茶藝、書藝、花藝等六種才藝,協會未來將舉辦包括六藝在內的生活藝術課程,讓居民都能被薰陶而散發藝術氣息,並將六藝融入「老街茶道」,讓接受這種茶道款待的賓客都能有備受寵遇的尊榮與親切感。


「老街茶道」由協會理事長林秀鳳親自示範,她執用三灣本地陶瓷廠產製的大茶碗「三灣燒」,代表「不怕人喫」的喜客、好客文化;注茶多寡則以代表三灣的「三道灣」口訣區分,三灣表示全滿,二灣代表半滿,一灣則為三分之一碗。除此之外,桌上鋪襯有書法方巾及插花盆景,還有箏樂老師在一旁撫琴,充分傳達出老街茶道的質樸、幽雅氛圍,讓受茶賓客備感榮寵優遇。


林秀鳳表示,三灣鄉甫被天下雜誌評選為全台最友善鄉鎮,希望藉由推廣結合茶香與藝術的老街茶道,營造具客家文化活力的社區,並讓遊客打從心底感受到鄉民的喜客、好客與敬客,讓三灣鄉的文化休閒產業跨出穩健的第一步。


摘要

復興客語 客委會多管齊下(每日客家新聞)

更新日期

95 年 3 月 30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