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 名稱: | 五溝水劉氏宗祠 |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N/A | 
	| 主體座向: | 座西朝東 | 
	| 建築面積: | N/A | 
	| 構造方式: | 前堂為祭祀空間、後堂閒置。南北橫屋維持居住功能。 | 
	| 特色: | 外觀特徵:後堂設有化胎。 | 
	| 緯度: | N/A | 
	| 經度: | N/A | 
	| 創建年代: | 創建於1864年(同治三年),因時代動亂至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竣工,1911年(大正十年)間因農村經濟景氣曾進行重修。 | 
	| 計畫名稱: | 客家聚落影像保存-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先期計畫 | 
	| 計劃代表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 計畫執行日期: | 2008年12 月15 日 至2009年11 月 30 日 | 
	| 典藏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 空間格局: | 「二堂四橫式圍屋」合院建築,兼具宗祠與民居的功能。入口門樓屋頂採燕尾式樣,廳堂詞簡單山牆馬背。 | 
	| 相關歷史敘述): | 劉氏宗祠位於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的入口處,是由愛塘派的劉應爵率劉廣玉、劉應瑞,聯合北塘派的劉振亨等於1864年(同治三年)11月所創建。初期雖棟宇具成,卻因門外異姓土地問題,以及對門高橋所礙而延擱損壞。1887年(光緒十三年)異姓土地收購完成。1894年(光緒二十年)重修,隔年(1895)因日本領台、地方騷動,僅升高屋頂五寸而停工。1900年(明治三十三年)任職參事的劉成台統率庄人移橋砌岸、修補龍脈,宗祠的空間視野始構築完成。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2月20日,宗祠棟折瓦解,在劉冠光的倡議下統率族人於1908年(明治四十一年)9月依舊而修。1921年(大正十年)間擴建堂前花園涼亭,始成今日全貌。 宗祠坐西朝東、前低後高,堂前一灣「玉帶水」敞開寬闊的視野,祠後樹叢環抱圍護,水前的洋式花園是為近案,中軸線正對著遠方的大武山為其朝山,不僅形成一個前敞後實的空間場域,更體現傳統建築的風水觀。整體建築造型優美、比例勻稱,除了門樓有壯觀的燕尾外,廳堂僅採用簡單的山牆馬背,不過,正面的裝飾卻非常豐富而繁雜。這是五溝村望族劉家的墾務與精神中心,也是五溝村最精緻的一棟建築物。 | 
	
                            
                              
                            
                            摘要
                            建築與景觀圖像及後設等資料-https://hch.hakka.gov.tw/hakkexpertmaintain/cultureImage/THCC-ar-923_SM_61_1im20090426_arc_150-0001-u.jpg
                            
                            更新日期
                            111 年 10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