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文化資源名稱: | 東寧村彭城堂劉屋(劉氏宗祠)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N/A |
踏查日期: | N/A |
文化資源種類: | 祠堂 |
文化資源別稱: | N/A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四縣:dung’nenˇcun’pangˇsangˇtongˇliuˇ vug‵(liuˇsii zung’ciiˇ) |
篩選理由: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
經度: | 120.562992 |
緯度: | 22.617928 |
歷史沿革: | 在六堆客家先民移居開拓之初,客家人除了勤於耕作外,對子女的教育也相當重視,所以在客家庄往往設有許多書堂或書院,東寧彭城堂就是開拓時供劉姓子弟讀書的書堂。 劉家祖先從廣東地區來臺,有一支在萬巒鄉五溝水地區開墾,也就是現今的五溝水劉氏宗祠,而另一支的劉姓人氏沒有建立宗祠,因此五溝水與內埔地區的劉姓人士就共同發起,在內埔東寧村買地建立了一座宗祠,房屋建好後因內埔劉姓後代欠缺祠堂,就改為祠堂兼書堂兩堂並用。 彭城堂占地面積約二分多,由五溝水劉姓祭祀公業管理人劉清元所發起建造。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N/A |
維修紀錄: | N/A |
建築狀況: | 每天都有後代劉氏子孫前來宗祠供奉。 |
建築特色描述: | 最前面為門樓,脊棟右側的翹脊已頹損,門樓內是禾坪,再來前廳,接著是天井,最後是正廳。前廳建成開放式的閒廳;在左側建有一棟橫屋,而右側因為受到地形限制,沒有建橫屋,卻有圍牆。門樓外壁之壁磚色澤鮮亮,貼工勻稱,正廳之木雕門仍完整,但是因為長久曝曬的關係,所以門有一些褪色。正廳內供奉多尊祖公牌,上方掛上一幅「祖德流芳」的牌匾,正廳大門上則掛了貢生、進士、文魁三面牌匾,是劉姓家早年在大陸曾考取功名的紀念,門樓、前廳及閒廳造型不講究華麗,呈現客家人勤僕精神。 |
關鍵字: | 四合院;書院;劉氏宗祠;朋城堂 |
摘要
建築類圖像及後設等資料-東寧村彭城堂劉屋(劉氏宗祠)
更新日期
112 年 5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