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石觀音白沙岬燈塔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2015-328-1-A-a-i0010 |
踏查日期: | 42434 |
文化資源種類: | 燈塔 |
文化資源別稱: | N/A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海陸:shag‵gon‵rhim‵pag‵sa‵ gab den‵ tab |
篩選理由: | 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經度: | 121.076505 |
緯度: | 25.036568 |
歷史沿革: | 位於桃園市觀音區,台灣第二高的白沙岬燈塔,地處台灣島西北角,臨接臺灣海峽,屬桃園台地邊緣、「古石門溪」沖積而成的沙洲。因夜行往來船隻,無法明確辨識海岸線距離,常發生船隻擱淺,故在海岸突出處建造此燈塔。 日明治29年(1896)開始著手設計,日明治31年(1898)開始動工,明治34年(1901)1月完工,同時正式開燈,燈塔結構以雙層紅磚疊砌,日語稱「練瓦石造」之耐震構造,是日本人在台灣興建的第三座燈塔,除了船隻導航外,還兼有軍事警戒與觀測氣象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 塔頂曾遭美軍戰機掃射,毀損後修復。(以上引述於白沙岬維基百科) 民國90年被票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民國91年列入桃園縣縣定古蹟。 民國35年台灣地區燈塔隸屬財政部台北關管轄,民國100年後移交由交通部管理。(引述桃園古蹟建築) 白沙岬燈塔旁有一以石刻基座柱型,銅製水平日晷,根據地方耆老謝榮坤表示,此日晷於日明治31年(1898)與燈塔同時興建,石材同樣取自於士林, 其目的根據太陽照射後所留下的影子判斷時間、方位以及緯度,在時鐘未普及之時,使用太陽位置來測量時間的ㄧ種設備,也是做為燈塔看守員決定何時開關燈的依據。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地方耆老口述:謝榮坤/日昭和14年(1939) 網站資料(桃園古蹟建築/ http://www.tyccc.gov.tw/tyam/ resigeography.asp?KeyID=10&story_type=4) (白沙岬燈塔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 |
維修紀錄: | 日明治31年(1898)開始動工,明治34年(1901)1月完工,採士林出產之石材,由淡水以船運至興建,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曾遭美軍戰機掃射塔頂,光復後經修復至今未再有大型土木之修繕,僅定期以白色油漆做外部維護。 |
建築狀況: |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
建築特色描述: | 白沙岬燈塔,為圓形五層磚石造疊砌組成塔基、塔身及塔頂三部分,以士林開採的石材做為塔基,塔身以雙層紅磚疊砌,採古法糯米拌黑糖、石灰黏合,燈塔上段以大塊石材砌成托架,承托鑄鐵造的塔頂維修平台,上有欄杆圍繞,塔高26.6公尺,燈高28.34公尺。 內設鐵製螺旋梯,燈塔內部的鑄鐵螺旋樓梯通往三樓,每一樓層皆有一窗採光。由牛腿出挑承托四樓的陽台,裝有由法國巴黎進口發光器、燈具、稜鏡與重鎚儀器等機械裝備。牆上有一圓形通風口。五樓塔頂為穹窿圓頂,放置旋轉稜鏡及發光燈泡 日明治34年(1910)燈器為三重蕊煤油燈,大正6年(1917)燈器煤油改用石油燃燒,民國四十五年,發光器將原燒煤油改裝為法製三等旋轉透鏡電燈,燈泡亦為台灣東亞燈泡廠製。每20秒換光一次,紅白光互換,北起淡水,南至新竹,均可見其光。(引述白沙岬等塔園區內燈塔解說) 四週有圍牆型成庭院式格局,燈塔旁有一日晷儀置在石柱之上,另有圓形旗杆座。 耆老謝榮坤日昭和14年生(1939),表示位於白沙岬燈塔內百楝平台區,有數棵超過百年的苦楝樹,該區遺留日本時代燈塔看守員,為了方便留守,在此處設有雞舍,民國94年時仍能見當時遺留的牆堵,現只見地上拆除後的痕跡。 另平台區有兩座突出地面的白色結構建築,是日治時期建置的防空洞出入口,為燈塔守護員的避難所,目前做為堆置雜物所用。 位於燈塔園區入口處的軍事碉堡,始建於日昭和15年(1940),此地區為日治時期規劃軍事重地,民國34年,國民政府曾派海防部隊繼續駐守,做為彈藥庫使用,隨者軍事重地解禁,目前已無軍隊駐守。 燈塔周圍邊坡保留大片林投木,以及苦楝樹林做為主要防止土壤流失的防風林。邊坡設有通往軍事碉堡的環型步道,下方是觀音溪通往觀音海水浴場及出海口。 |
關鍵字: | 觀音白沙岬燈塔;日明治34年(1910);台灣歷史建築百景;桃園縣縣定古蹟;練瓦石造;日晷;百楝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