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竹東蕭如松故居建築群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dc-gsar-109B005_abc2007 |
踏查日期: | 43392 |
文化資源種類: | 建築/歷史建築 |
文化資源別稱: | 蕭如松美術館;蕭如松藝術園區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海陸:zhug dung‵ siau‵ rhi ciung guˇ gi‵ gienˇ zhug kiun |
篩選理由: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者。 |
經度: | 121.088144 |
緯度: | 24.739798 |
歷史沿革: | 蕭如松老師為新竹縣北埔鄉人,日大正11年(1922年)出生於臺北市艋舺,為台灣客家籍當代水彩畫家。蕭老師1942年畢業於新竹師範以後開始46年的教書生涯,自1950年起,任教於新竹縣地區近四十年,最後27年在竹東高中度過,1988年教學路劃下句點。蕭老師年因幼時接受日式教育,養成其日後一絲不苟的作風,一絲不茍的教學作風及規定上課前要打掃教室的「蕭氏美術課」,讓所有受教過的學子印象深刻。儘管在40年代台陽美展中,已展露過人的構圖天分與驚人的用色技巧,但從未停止閱讀、研究、吸收西洋美術的觀念;不斷自修苦學揣摩印象、立體、野獸等藝術作品,並融合傳統東方書法的線條與筆觸,創出獨樹一格的繪畫風格。先後多次參加省展、台陽展、青雲展、全省教職員美展均獲得極高的榮譽,並得到省展免審查的認定。民國81年蕭如松老師去世,其故居長期呈現無人管理狀態,儼然成為廢墟。新竹縣文化局於民國93年5月決議成立籌備委員會,邀集學者、專家及地方士紳等進行「蕭如松藝術園區」的規劃,於民國97年完成內裝工程後委由民間企業經營管理,結合週遭地區之歷史建物、形象商圈、文化館舍、風景區及相關遊憩景點,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休閒遊憩網絡。園區由5棟日式建築所構成,原來是教師宿舍,蕭如松老師於1946年開始定居於此。1 故松居原來是蕭老師居住的地方,依原貌整修後,成為展示蕭如松生前的生活型態的博物館,場景模擬應用蕭老師使用過的器具、文物、文件、物景等模擬蕭老師當時生活背景歷史文物空間;鄰棟則作為園區博物館,把園區各棟修復過程及日式建築特色展示出來。2 松畫廬紀念展出蕭如松生前百幅繪畫作品或複製作品,或於特定時間邀集民間或公辦藝術館對蕭老師作品之收藏展覽,以作為地方藝文愛好者或民眾參訪、學習的重要據點。3 松和廬作為園區美術館及地方文化館,以定期或不定期之方式安排在地及國內外藝術家繪畫、書法、雕塑或各種形式之作品展出,或作為園區舉辦美術比賽之成果發表處所;亦可作為文藝工作者研討、會議之場所。4 松言堂規劃成為藝術園區內的多媒體視聽研習中心及會議廳,可同時容納30~40人以上之研習活動,大部份隔間皆為活動式以應付空間需求。大多數定期舉辦的研習活動如創作營、美術教學、及導覽志工培訓,或配合主題展覽舉辦文藝座談會,也定時安排社區日提供周遭社區民眾集會或文藝參訪研習,甚至於配合音樂發表及文史、母語教學等項目。5 松香廬規劃為「藝術家咖啡廳」,營造成具有戶外景觀的庭園式咖啡廳。除栽植花草林蔭外,也規劃在戶外空地建造木架平台(架高)之露天咖啡座,不僅可增加遊客休憩之空間,也規劃配合戶外音樂或表演活動,以增添整體園區活潑且浪漫的文藝氣息。室內將佈置現代或在地藝術家之作品,加上不定期舉辦文藝座談、藝術音樂播放,或提供開架式雜誌、畫冊及藝術相關書籍供民眾閱讀,更可增添此咖啡廳的人文特色!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網站資料:文化部地方文化館http://superspace.moc.gov.tw/;蕭如松藝術園區http://hsiao.hchcc.gov.tw/web/index.php |
維修紀錄: | 1.建造,約日昭和年間(1930年代)。2.整建與委託經營,民國97年6月。. |
建築狀況: | 良好 |
建築特色描述: | 園區房舍為日本時代(1930年代)興建之老師宿舍,屋面鋪日式黑瓦,大棟、隅棟、降棟尾端設置鬼瓦作為「除魔裝飾」,屋瓦以洋灰瓦為主,部分為土燒瓦;屋架為木構造,其中故松居、松畫盧兩棟為人字形屋架(真束小屋);牆面為編竹夾泥牆為主,部分為板牆,外覆英式雨淋板,雨淋板下端採裙襬式收邊,以增加不同材料、不同構造交會部位的防潮功能;地板採高架防潮地板,離地面2尺5吋以上,床下設換氣口,使一樓地板的通風以防止濕氣與白蟻。為了保護木造屋架與牆面,屋根形式採切妻式為主,窗戶上方設與屋簷平齊之雨庇;為了隔熱,部分房舍設置前簷廊或緣側,窗戶部分採用出窗設計;山牆山尖處設通風氣窗,以防止屋架受潮;山牆屋簷下端設有「破風板」(封簷板)做為裝飾與防雨。 |
關鍵字: | 蕭如松;竹東高中;新竹師範;客籍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