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名稱: | 宗聖公祠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N/A |
主體座向: | 座北朝南 |
建築面積: | 1510㎡ |
構造方式: | 後廳每日例行祭祀行為。 |
特色: | 外觀特徵:建築體採中西合併現象,在門樓正反面之裝飾、二樓左右涼亭及涼亭頂端之元素為使用西方式樣,企圖表現入口大門及橫屋與廳之間最高點的空間位置。 |
緯度: | N/A |
經度: | N/A |
創建年代: | 1927年(昭和二年)興造,1929年(昭和四年)竣工。 |
計畫名稱: | 客家聚落影像保存-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先期計畫 |
計劃代表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計畫執行日期: | 2008年 12 月 15 日 至 2009 年 11 月 30 日 |
典藏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空間格局: | 周圍房舍多為一樓磚造建築或二樓民房,柵門左右兩側皆有一道石砌圍牆相連。為硬山擱檁燕尾脊板瓦屋面,屋面鋪法為仰合式作法。 |
相關歷史敘述): | 宗聖公祠是六堆客家曾氏子嗣以曾子(宗聖公)為名號所創建的宗祠。1927年(昭和二年)動工,歷時二年(1929年)完工。宗祠坐落於屏東市勝豐里謙仁巷內,是一座北朝南、二廳二橫屋的建築,整體格局呈現傳統宗祠建築中的風水觀。如正廳屋背設置化胎靠山,廳內神龕下安奉土地龍神,象徵接引大武山的龍脈,再通過拜庭、前廳、門樓、半月池到玉帶水(萬年溪),構成完整的風水中軸線。如此,以風水理念為底蘊、祭祀空間為中心,再結合兩側分屬六大房的私人空間,構成完整的宗族聚會場域,充份彰顯作為宗祠的建築特色。 相較於傳統的設計,宗聖公祠結合西方與傳統建築的特色,展現特殊的風格。整體建築是以紅磚和鋼筋混凝土一同撐起木構斗栱,再舖成二坡硬山式的屋頂;在前、後廳之間兩側,匠師別出心裁各設置一座西式涼亭,頗具現代感。裝飾藝術上,大木匠師葉萬金結合木雕與彩繪,創造出華麗非凡的作品,特別是疊斗屋架上的瓜筒與雕花,格外令人讚嘆。大通上的彩繪出自名家陳玉峰之筆。泥塑作品則跳脫傳統的彩繪方式,而以當時最新的手法---洗石子來呈現,作品題材除傳統的龍虎花鳥之外,也有西式的雙獅、鷹、天使等造型。此外,書法、剪黏、交趾陶等作品散布建築物的角落,時時出其不意地令人驚喜。總之,融合西洋風格與傳統手法於一身,宗聖公祠擁有豐富的建築語彙與藝術成就。2001年1月,被屏東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
摘要
建築與景觀圖像及後設等資料-https://hch.hakka.gov.tw/hakkexpertmaintain/cultureImage/THCC-ar-900_HM_62_1im20090426_arc_072-0001-u.JPG
更新日期
111 年 10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