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名稱: | 湖口三元宮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C-ar-303_HM_78 |
主體座向: | 座南朝北 |
建築面積: | 721㎡ |
構造方式: | 湖口三元宮由委員會管理,平日有民眾前來參拜,在每年農曆正月、三月、七月、八月、十月及十二月會舉行法會祭典。 |
特色: | 一、 興建沿革 三元宮始建於明治43年(1904)座落在今日三元宮的右前方。大正五年(1916)時新街拓寬,導致廟地縮減,因原座東朝西之方位不符風水,遂將此廟拆除,重建座南朝北新廟於現址。此新式街屋使用紅磚、水泥與栱圈迴廊等元素,因新廟於同期興建,故與新街使用相同的建築材料和語彙,並於大正七年(1918)完工。 二、 周圍環境 湖口三元宮位於湖口老街內,附近都為街屋,除少數鄰宅已改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外,其餘仍保留日治時期的街屋風貌。後方為停車場、草坡及高架快速道路。湖口老街平日即有散客前來參觀,到假日更是熱鬧,是十分活絡的街區。 三、 格局說明 湖口三元宮坐南朝北,為二殿二廊格局,其空間包含正殿、三穿殿、左右落鵝間、左右廂房及左側外橫屋。左橫屋天井處有井,前方有廟埕與戲台,左右分置香爐及涼亭,整體格局完整。左橫屋天井處的水井為卵石疊砌而成,於民國九十一(2002)年至九十四(2005)修繕時,基於安全考量將井口密封,並以磁磚鋪面標示出水井位置。 四、 結構及材料 在湖口老街整體規劃的考量下,大正七年(1918)新建的湖口三元宮,使用了與老街相似的紅磚栱圈構造,不僅突破了傳統廟宇的構造方式,也成為今日三元宮一大建築特色。三元宮的外觀呈現磚紅色,因未塗抹白灰,故紅磚疊砌方式、新舊磚銜接與卵石的排列清晰可見,自然體現出建築構造與材料的質感。三元宮牆基為卵石,牆體則可分為外牆與內牆,外牆為紅磚砌成,內牆則為土埆磚、白灰與斗子砌。拜廊為傳統檐柱與栱圈迴廊立面的結合,三個栱圈區分出明間與左右次間,並以磚柱取代原四點金柱位置支撐起正殿屋桁,明間兩側栱構造塑有洗石子水泥線角與西洋裝式,亦為傳統廟宇較稀少的語彙。拜廊及三穿殿使用傳統抬樑式木構造,其餘空間皆為磚造栱圈與混泥土結構,木料也較其他廟宇節省。 五、 裝飾特色 此廟之裝飾主要集中於三穿殿及拜廊,作工顯得較簡潔鮮明。如三穿殿中脊的八仙泥塑、花草剪黏,檐廊棟架部分則有獅座、彎栱、束隨、吊筒、托木。獅座形貌勻稱,獅頭比例稍大,樸質憨厚。石雕壁堵:「多子石榴」壁堵以結實累累的石榴象徵多子多孫。「太平有象」壁堵則以背著花瓶的大象來隱喻。蘭花及菊花象徵四季中的春季與秋季,花卉插入瓶中,象徵四季平安等等。殿內棟架以獅座、象座、鰲魚托木及束隨木雕最為細緻。其中象座托花俯臥於通廊上,除姿態稍微生硬之外,用色鮮明,亦能顯現樸拙趣味。拜廊是在進入大殿前增設一捲棚式過渡空間,藉以區隔出祭拜範圍。此拜廊由石柱與磚柱支撐,僅石柱有楹聯。拜廊棟架有一對獅座,左獅嘴含木珠,右獅嘴口微張。獅座雙耳朝上,臉圓鼻短,顯得憨厚靦靜。彎栱單面透雕有花卉、走獸、飛鳥及書卷,雕工稱不上繁複華麗,但飛鳥、走獸於繁花間對望,可謂樸拙細膩。束隨與彎栱使用相同技法,線條佈局較緊密,可見花卉錯落的層次感。托木皆為單面透雕的捲草花卉,吊筒則為古樸的蓮花造型。 六、總結 湖口三元宮的建築特色有以下幾點,一為配合湖口老街興建與風水規劃,因而調整廟宇座向。第二是使用配合老街的形式的建築材料工法。 |
緯度: | N/A |
經度: | N/A |
創建年代: | 大正七年(1918) |
計畫名稱: | 北部地區客家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
計劃代表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計畫執行日期: | 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2月28日 |
典藏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空間格局: | 湖口三元宮坐南朝北,為二殿二廊廟宇,左側增建有外橫屋,前方有廟埕,左右分置香爐及涼亭,整體格局完整。 |
相關歷史敘述): | 湖口三元宮位於湖口老街街頭,地址是新竹縣湖口鄉湖鏡村湖口老街278號。廟宇主體建築坐南朝北,前有廣場。本宮的主祀神為三官大帝,正殿左邊供奉觀音娘及媽祖,右邊供奉開庄伯公,左廂房供奉註生娘、右廂房供奉羅志旺及羅如嚴兩位地基施主長生祿位。本宮歷史可以追溯到道光年間(1821-1850),當時已有三官嘗與賜福嘗兩個信仰三官大帝之神明會,並有三官大帝老爐一只。此時大湖口庄(即今老湖口)已係通衢大路,四方肩挑輻輳之交通樞紐。光緒十年至十三年(1884-1887)年間,臺灣建省,新築鐵路行經本庄,並設車站。大湖口商業昌盛,人口密集,是竹塹地區除竹塹城之外,人口最密集的庄頭。此時三官大帝已逐漸成為大湖口庄及臨近庄民的中心信仰,各庄爐主輪值經辦祭典,期間演戲及打醮費用,亦已開始由庄民共同題捐。明治四十三年(1904)大湖口始建三元宮,原廟坐東向西。至於現廟則建成於大正七年(1918);八年三官大帝登龕,正殿懸匾﹁帝心簡在﹂。建廟經費係由大湖口庄內周、羅、吳、陳、葉、戴、呂、盧等宗族捐題,其中周萬順公號捐資六千五百大元,佔總經費之四成。本宮於日據後期皇民化運動中,祭典活動被迫停止,牌位及香爐轉奉葉屋公廳,廟產則被征為軍用,至光復後廟務才恢復運作。唯廟宇年久失修,直至民國五十六年,村民踴躍捐題資金,始克重修廟宇,並於民國六十年恭塑三官大帝金身。至民國七十年代,則分別加設天井棚,設置光明燈,增建金爐及涼亭,並重繪廟門。 |
摘要
建築與景觀圖像及後設等資料-https://hch.hakka.gov.tw/hakkexpertmaintain/cultureImage/THCC-ar-303_HM_78_1im20110505_arc_150-0001-i.JPG
更新日期
111 年 10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