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名稱: |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院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C-ar-306_HB_79 |
主體座向: | 座南朝北 |
建築面積: | 1331.9㎡ |
構造方式: |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院廳下祭拜關公,左橫屋堆放傢俱、雜物,左側外橫屋為羅家族人居住。右側落鵝間為「新竹縣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使用,右橫屋為家族私人空間,右側外橫屋為羅家族人居住。 |
特色: | 一、 興建沿革 據訪談羅氏家族耆老得知,羅屋書院之興建由來是因關西太和宮舊廟在日治初期時遭日軍焚毀,由羅家先祖羅碧玉等人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發起重修,並遷建至大同路現址。當時商請廣州匠師阿發師前來在建造太和宮,因難得大興土木,羅氏先祖羅碧玉便考量連同關西北斗里羅氏宗祠與關西豫章堂羅屋書院一同建造。羅屋書院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創建,大正二年(1913)竣工,共歷時十二年。 二、 周圍環境 書院座落於上南片庄,屬南山里的範圍,周圍居民皆為羅氏族人。庄頭前方有鳳山溪流經,其餘三面環山,故此處宅的座向大多是背山面水,多有風水考量,為客家庄的一大特色。 三、 格局說明 書院座南朝北,前有鳳山溪,後有山丘作化胎,為一堂四橫格局,有內外禾埕與院門。內禾埕院門朝北,而外禾埕門樓卻內縮朝東北方,因書院前方有鳳山溪流過,傳為逆水聚財的風水考量。立面部分正堂為檐廊,左右橫屋為塌肚。羅屋書院過去僅左橫屋人客廳作書舍使用,師長則居住於書院外右後方的得月樓。書院正堂祭祀關公,公媽牌則於鄰近的羅家祖祠祭祀,其他空間為族人使用,與一般書院的格局、營運模式較不相同,較屬家族私人學堂,由此也可知河背羅家自古對教育的重視。 四、 結構及材料 豫章堂羅屋書院為傳統木構及磚造合院,內牆為土埆磚、斗子砌,外牆則為石砌、磚造。壁堵為石材雕刻及磚組砌,如正堂裙堵的石雕與中堵的卍字不斷磚組砌。而窗又可分為石造、磚造及水泥泥塑三種。羅屋書院所使用之石材為泉州壓艙石與台灣自產石材兩種,在色澤上相互搭配。因創建於日治時期,檐廊地坪使用水泥鋪面,且在水車堵安裝玻璃保護交趾陶裝飾,至今都保存良好未曾修繕。 五、 裝飾特色 豫章堂羅屋書院之裝飾特色可分為泥塑剪黏、石雕、木棟架以及彩繪部分。泥塑剪黏部分包含正堂中棟脊肚飾剪黏花卉、泥塑人物、神獸,廳下入口屋簷處檔水板「鰲魚吐水」剪黏裝飾,正堂檐廊左右兩側中堵尺寸較大的泥塑老者及文生,立面水車堵泥塑動物及花卉剪黏,正堂水泥塑成的竹節窗,每段竹節上皆有形態各異的竹枝,正堂步檐水車堵的剪黏及交趾陶,講述澠池之會、八仙等人物故事等等。其中正堂步檐水車堵的作品自日治時期完成後,即以玻璃保護至今,色彩依然鮮明,甚至服裝紋飾都清晰可見,依照地緣關係,此處的交趾陶可能為蘇揚水作品。 石雕部分集中於外觀立面,包含櫃台腳轉角獅頭雕刻、裙堵博古架雕刻等。棟架部分僅正堂檐廊為抬樑式棟架,但不論是瓜筒、彎栱、束木、束隨、束頭、托木雕工都十分精細。如瓜筒上刻有老鼠咬金瓜,寓多子多孫,彎栱為書卷造形等等。廳下格斷為几腿罩,刻有鏤雕螭虎。左側托木刻有文生三人,右側托木為武生三人,雕花精細,色彩豐富,人物繪有金漆。彩繪部分多位於木棟架之上,例如棟樑繪有「蘇武牧羊」彩繪,牽樑中間則繪有螭虎團字-「福」。 另外,受日治時期洋風興盛的影響,正堂檐廊及廳下兩側出入口裝飾有仿西洋式栱門門框。 六、總結 羅屋書院的客家建築特色有以下幾點,一為以風水為考量的配置,包含擇址方式、門樓的方位、以山丘作化胎等,其次是將客家傳統對教育的重視表現在宅第名稱與裝飾特色上。第三是謹守客家傳統信仰觀念,天公龕嵌於圍牆上,龍神神位則放置於供桌下。 |
緯度: | N/A |
經度: | N/A |
創建年代: | 明治34年(1901)創建,大正2年(1913)竣工 |
計畫名稱: | 北部地區客家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
計劃代表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計畫執行日期: | 2011年3月7日至2012年2月28日 |
典藏部門: | 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
空間格局: | 關西豫章堂羅屋書院座南朝北,前有流水,後有山丘作化胎,主體為一堂四橫,有內外禾埕與門樓。 |
相關歷史敘述): | 關西上南片庄:關西豫章堂位於新竹縣關西鎮南山里,係關西羅祿富派下的書房。南山里舊時屬上南片庄,是緊鄰關西鎮都市計畫的農村。鳳山溪穿越全里,也是北邊的里界,聚落背倚山方後山,前臨南面之鳳山溪,三面環山,形似畚箕。羅姓同宗,拓墾時代即居於本區,成為單姓聚落。上南片羅家三派:關西之開墾始於乾隆57年,平埔衛阿貴家族、閩籍連際盛及陳長順先後入墾。羅秀文於乾隆58年向連際盛墾號承墾上南片,是為羅家五欽派下;此後九如派下,以及維齊派下羅家移民,亦來此承墾,三派下羅家共居於此。羅秀文隨父奕貴及兄秀清來台,後育五子,因此稱為五欽派;同族羅奕盛亦率四子秀俊等四子來台,後生有十一子,但二子夭折,故為九如派。至於羅維齊則早在乾隆初年已入墾淡水一帶,並非如前述五欽九如兩派於中港(今竹南鎮)上陸後,即前來關係拓墾。至道光年間,淡水地區閩粵關係緊張,維齊第三代之振祿與振富兄弟轉來上南片,投靠九如派下羅家。光緒年間,祿富派羅家至羅碧玉時代,家產頗有積蓄,反之,五欽九如派下則因吸食鴉片惡習,家產衰退,祿富派因此擁有大部分上南片土地。日治時期,羅碧玉在本區創設臺灣紅茶公司,一躍成為臺灣重要紅茶出口地,是關西羅家歷史的最高峰。碧玉建造得月樓,新埔藍華峰題字,成為羅家提供文人聚會及教育後代的場所,亦即所謂羅家書院。光復後,實施耕者有其田,祿富派由五欽九如佃耕的田園,因此又放領回欽如兩派。祿富派後來則與亞洲水泥公司合作,成立玉山石礦廠,投入水泥產業,直至近來才停產。 |
摘要
建築與景觀圖像及後設等資料-https://hch.hakka.gov.tw/hakkexpertmaintain/cultureImage/THCC-ar-306_HB_79_1im20110330_arc_150-0001-i.JPG
更新日期
111 年 10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