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關西東安古橋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2015-306-1-A-a-c0006 |
踏查日期: | 42451 |
文化資源種類: | 橋樑 |
文化資源別稱: | N/A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四縣 guan’xi’dung’on’gu‵kieuˇ |
篩選理由: | 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經度: | 121.179757 |
緯度: | 24.790864 |
歷史沿革: | 關西地區因牛欄河流過,聯絡街區與三墩地區(今東安里上三屯)之橋樑,原本靠木造便橋,卻總在山洪爆發時便被沖毀,交通也隨之中斷。地方人士因而倡議建橋,日昭和8年(1933),由政府、地方仕紳、三墩地區居民共同出資,聘請日本技師設計,採集紋理細緻的本地石塊,交由本地知名的石匠李鎮帶隊砌築,昭和8年(1933)年1月12日興工建築,同年11月底竣工;整體交通體系完成通行則在昭和10年(1935)8月。 1935年正式通車後,立碑紀念,碑文敘述「架設費計金四千六百六拾九?」,牛欄河東岸居民捐款2千多元,其中周源發250圓,周源寶200圓,三屯居民每戶捐1圓以上的人名都刻在橋東端的石碑上。 此橋興建之後,東安與東山地區豐富的農產,大量運出街上販售,算是關西開發史中重要的交通橋樑。 隨著時代繁榮發展,車輛流量倍增,為紓解日益繁忙的交通,於民國92年(2003),在老橋旁邊另築同樣是的五拱的新橋。新舊兩橋並立,兩者造型皆美。 東安古橋,五孔拱形石橋,造型十分優美,橋身亦非常堅固耐用,經過數十寒暑的人來車往,依然完好如昔,民國99年(2010),經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公告為古蹟。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地方耆老口述:羅玉良/日昭和10年生(1935) █地方誌(關西鎮誌稿本/頁239-240) █網站資料(文化部文化資產局/http://www.boch.gov.tw/) █其他:民國89年9月關西鎮公所調查資料〈關西鎮各里橋樑總登記表〉 |
維修紀錄: | 為疏解交通流量,民國92年(2003),仿舊橋造型,另造一座新橋,新舊橋並立。 |
建築狀況: |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
建築特色描述: | 關西東安橋是一座五拱石砌古橋,建材取自本地的石材。造型優美,工法優良,並融入周邊景觀,極具地方與時代特色。 東安橋以東西走向橫跨於牛欄河上,長度41公尺,寬度6公尺,跨距6公尺。兩岸河階地形落差幾十公尺,坡度甚大,故東安橋橋高8公尺多,兩端引道上百公尺。其主結構是用石頭的錐度張力疊砌起來,橋身堅固耐用,造型兼具結構與美學,是聯絡關西街區的重要橋梁,也是表現營造技術特色的建築作品。 東安橋下已闢為親水公園,清晨及傍晚非常多人來此運動。地方人士更進一步活化這座美麗的老橋,從2013年開始,每年辦理「東安古橋音樂祭」,舞台搭在水面,古橋為背景,邀請歌手表演,從白天唱到夜晚,觀眾體驗古橋不同的風情,也讓古蹟的美麗,紅遍網路世界。 |
關鍵字: | 關西東安古橋;牛欄河;石砌五拱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