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石岡子天祿堂門樓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2015-306-1-A-a-c0038 |
踏查日期: | 42521 |
文化資源種類: | 古蹟及歷史建築-其他【門樓】 |
文化資源別稱: | 石光天祿堂門樓、劉泰和天祿堂門樓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四縣 saggong’e‵tien’lug‵tongˇmunˇleuˇ |
篩選理由: | 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經度: | 121.16976 |
緯度: | 24.79867 |
歷史沿革: | 「劉泰和天祿堂」位於關西石岡子。劉氏族人祖籍廣東嘉應州平遠縣小拓鄉,來台祖是第十三世的劉乃恭,於乾隆56年(1791)帶著三個兒子劉蘭學、萇學、藻學渡海來台,於淡水登陸,先在台北小家蚋落腳,後遷至桃園龜崙舊路坑。三個兒子各自發展,其中劉萇學在道光12年(1832),舉家遷移竹北二堡石岡子開墾立業。 「劉泰和天祿堂」公廳創建於日本時代大正10幾年,19世的劉金全感念祖德而建,公廳號稱「劉泰和」,是期望後代子孫都能夠「祥泰」、「和順」之意,果然忠孝傳家,聲名遠播,在褒忠義民廟15大庄石光、坪林輪值祭典,「劉泰和」是「正爐主」。 「劉泰和天祿堂」公廳屹立80多年後,漸次傾圮,各房裔孫於是倡議重建,民國95年農曆5月20日動工拆卸,民國96年農曆5月1日完成祖位登龕大典。 在天祿堂新公廳重建之前,關西鎮鄉土文化協會正在進行傳統建築普查的田野工作,認為「劉泰和天祿堂」的門樓使用本地出產的建材建造,造型優美,古樸典雅,是關西鎮僅存的三座門樓之一,具有特殊性,足以代表劉家的歷史以及本地的文化,在徵得劉氏宗長的同意後,進行搶救與重建的工作,志工們先拍照、繪圖,將門樓的磚瓦逐一編號、拆卸,並運至協會所認養的北二高關西交流道旁的綠地上,在陳福全師傅的巧手下,將磚瓦按原樣重新堆砌搭建,於97年2月移築完成,「劉泰和天祿堂公廳」古色古香的門樓換個地方屹立,現在是關西的文化地標了。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文獻期刊:彭振雄,〈關西劉泰和天祿堂門樓移築始末〉, 《牛欄河畔社區報》頁1-2 █其他(劉世賢撰/劉泰和天祿堂重建誌) |
維修紀錄: | 1.「劉泰和天祿堂」公廳創建於日本時代大正年間。 2.老舊的公廳於民國95年農曆5月20日動工拆卸,民國96年農曆5月1日完成祖位登龕大典。 3.舊公廳門樓的磚瓦逐一拆卸、編號,並移至關西鎮北斗里北門口重建,民國97年2月竣工,目前成為關西的入口意象。 |
建築狀況: |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
建築特色描述: | 石岡子天祿堂門樓於民國97年移築到關西「北門口」,即國道3號關西交流道出口處,在118縣道交會口的三角槽化島綠地。 天祿堂門樓樸質無華,裝飾極少,屋頂平脊,只在脊堵嵌置一片片不同花色的磁磚。斜面屋瓦為紅色板瓦,以仰瓦、俯瓦互搭,鋪砌而成。屋頂馬背做「火形」的造型。下方門額是紅底黑字的「門建祥樓」。門對聯為「門倚青山居福宅,樓迎綠水旺丁財」。 這座被搶救、移築到關西的門樓,由陳福全師傅施作,安置地點老地名為「北門口」則是充滿詩意的巧合。 將舊門樓建築造型及結構保存下來,成為地方出入口的意象,關西也增添了一個守護文化資產的美事。可惜的是,門樓原有兩片板門,目前已經遺失一片。還出現一座後來加蓋的大型玻璃看板,遮住了門樓半邊,傳統建築與近代建築並立的景象,非常奇特。 |
關鍵字: | 石岡子天祿堂舊門樓;石光天祿堂舊門樓;劉泰和天祿堂;門樓移築;關西北門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