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莿桐坑陳屋大阪式菸樓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dc-gsar-108040_sld0057 |
踏查日期: | 44170 |
文化資源種類: | 建築 |
文化資源別稱: | -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cii tungˇhang’ciinˇvug‵tai ban‵siid‵ian’leuˇ |
篩選理由: | 具歷史、藝術或科學價值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能實質呈現特定產業生活與周邊環境關係,且具時代或社會意義。 |
經度: | 120.534355 |
緯度: | 22.954777 |
歷史沿革: | 屏東菸區的美濃、杉林、鹽埔、高樹、里港、九如等地,在1930年代末期皆獲得專賣局核定黃色種菸草種植許可。杉林的菸戶原隸屬於旗山輔導區,民國49年才有屬於自己的輔導區;民國70年,杉林的菸田面積產量達到403公頃高峰,主要分布在月眉、月美地區,其次是上平、新庄等,都是客家聚落。民國64年,公賣局引進水平橫向吊掛菸葉的「菸葉堆積循環乾燥機」(杉林菸農以客語俗稱為「電腦」)後,燻烤菸葉的效率提升,工作危險性降低,且垂直縱向的大阪式菸樓的菸葉容納量,僅約「電腦」的1/3。傳統的大阪式菸樓漸漸不被使用,若有損壞也不見修復,菸農也會將大阪式菸樓的小屋頂和木構聯架拆除,改設為新式的「電腦」,因而現存完整的大阪式菸樓建築非常少見。位在月美里莿桐坑的陳屋,擁有現今杉林相當少見且保存完整的大阪式菸樓。曾實際使用過這棟菸樓的陳先生(1963年生)說,他們家的菸樓在建蓋初期曾遇颱風吹毀,現在進入菸樓左側的牆面上,還可清楚看到有他父親手寫的「民國58年 昭和45年 竣工完成」字樣,他說父親受過日本教育並深受影響,因此特別寫有日本紀年,也由此可知菸樓重建完成於1969-1970年間。陳先生回憶過去家裡種植菸葉時,需有莿桐坑、合新庄一帶共7、8棟菸樓的人家一同交工菸葉的採收和燻烤。一直到民國66年,陳先生就讀國中二年級時,他的父親不再種植菸葉,而由大伯父接續種植,並在大阪式菸樓旁的空間改設效率提升、工作危險性降低的新式「電腦」菸樓,陳屋大阪式菸樓自此走入歷史。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1.訪談口述:陳炳欽/民國52年生。2.文獻資料:鍾敏鈺,2009,〈邊陲聚焦:高雄縣杉林鄉客家聚落之發展與變遷〉,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第四章頁5-6。鍾兆生,2006,《菸草房子-美濃菸樓的田野紀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頁107-109。 |
維修紀錄: | - |
建築狀況: | 尚可 |
建築特色描述: | 莿桐坑陳屋大阪式菸樓位在陳屋伙房左側橫屋的後方,為兩層樓的土磚建築,坐南向北。今陳屋伙房除右側橫屋仍為一層樓瓦屋之外,皆已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的兩層樓平頂樓房。陳屋菸樓的室內空間可分為乾燥室(菸農稱為本灶,即烤菸空間)、調理空間和儲藏空間(菸農稱為下舍)。挑高兩層樓四坪大的本灶前有一木梯,內有吊掛菸葉的木構聯架(菸農稱為菸架),上方有燻烤菸葉時用作氣流排放的鐵皮小屋頂(菸農稱為小屋子,太子樓),小屋頂左右兩側各開三扇天窗(又稱排氣窗、塔式樓天窗),在燻菸葉的過程中,透過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菸葉水分排出,除天窗外,本灶另設有地窗、看窗(觀察窗)。本灶後方設有爐灶,陳屋菸樓先是燒柴火,後燃重油。本灶旁二樓空間為放置剛燻烤好菸葉的調理空間,外有一陽台供爬上屋頂打開排氣天窗。本灶旁一樓空間,為放置分級打包好預備送到菸葉輔導站的菸葉儲藏空間,今陳屋作為儲放雜物的倉庫使用。 |
關鍵字: | 菸樓;大阪式菸樓;莿桐坑;陳屋;月美;杉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