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竹東天主大教堂

竹東天主大教堂標題圖片
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文化資源名稱:竹東天主大教堂
詮釋資料識別碼:2015-310-1-A-a-g0003
踏查日期:42388
文化資源種類:教堂
文化資源別稱:竹東無玷聖母天主堂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海陸 zhugdung‵ tien‵ zhu’ tai+ gauˇ tong
篩選理由: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經度:121.090863
緯度:24.736931
歷史沿革:依據「竹東天主堂建堂50週年紀念特刊」描述: 約日昭和15年(1940),曾有道明會神父來新竹試圖開教,但因購地發生困難,而未成行。 民國36年(1947)台灣光復後,大陸遷來教友,多為軍眷和公務人員、家眷。 民國38年(1949),聖座將台灣劃分台北監牧區和高雄監牧區。 民國40年(1951)4月22日,范文忠神父假新竹舉行第一次在台彌薩。11月,牛主教會卿應郭主教的邀請來新竹傳福音,此後常有神父駐新竹為教友服務。 民國41年(1952)8月7日,台灣升格為聖統制,台灣教省,郭若石升格為首任總主教。8月11日,郭總主教將新竹區的福傳工作託於耶穌會。11月11日,因為共黨占據大陸,耶穌會士被驅逐出境,因懷者主愛人的精神,神父們陸陸續續從中國轉來台灣各地傳福音。安徽安慶教區西班牙耶穌會士安輝德神父,來到新竹後,先由江蘇揚州監牧費齊時主教陪同到竹東考查,竹東鎮民純樸、節儉,且人口眾多,為新竹縣重要鄉鎮之一,因此,決定到此從事使徒工作,開始向人們傳播天國信息。 民國42年(1953)1月28日,吉愛慈神父與葉方濟修士蒞臨竹東協助安輝德神父工作,三人便向鍾廷麟之父鍾阿欽先生租賃一棟民宅,設置小聖堂可容10餘人,並於2月第一座臨時天主堂落成,費主教偕同幾位教友特從新竹趕來參加,並且竹東當時已有5~6位從大陸即已領洗的教友。同年3月,陳恩神父、王東儒神父及駱駿神父陸續到達,準備擴展教務。但深感地方狹窄,故又租民宅成立圖書館,並附設英文補習班由陳恩、王東儒兩位神父負責教授。而駱駿神父和吉愛慈神父,從事家庭訪問並講道理,藉此將基督之光帶給民眾。短短2個月,有60位志願研究道理者加入。 同年7月15日,一切教務進行頗具規模,加入者遽增,因此永久的聖堂是必須的,經過神父多方籌劃,終於決定在東林路興建,由剛到竹東的羅以禮修士負責設計,取名「聖母無玷天主堂」,由鍾廷麟先生從旁鼎力相助。 民國43年(1954)3月28日,在安神父披星戴月、含莘茹苦奔波之下,東林路天主堂終告落成,由台北、新竹教區郭總主教主持典禮,參禮者有台灣各地教有及慕道者數千人。此座天主堂是台灣光復後,第一座大教堂,落成前夕為13位望教的付洗,其中6位是外省籍,7位是竹東本地人。 竹東無玷聖母堂自民國43年起至今,經歷近60週年,以孫達(文修)神父,於民國64年(1975)~90年(2001)期間,出任竹東無玷聖母堂主任為黃金期,分別成立教友傳協會、慕道班、基信團、聖母軍、基督活力、善終會等;社會服務方面有生命線、老人會、婦女會、文教閱覽室等,並成立「天主教世光教養中心」,服務重殘兒童,在教區指導下建立「天主教長安老人養護中心」。 本堂是一個族群融合的堂區,有客家人、閩南人、外省人和原住民等,不分彼此,在天父的寵召中互為兄弟姐妹、情如手足、互愛互助;林寶貴傳教師說,他們每年都有不同年號,教宗感念過去的一年(2015)災變多,希望大家都擁有一顆慈悲的心,所以,未來的一年(2016)取為慈悲年。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家戶受訪者口述:林寶貴傳教師/民國49年生 民國93年文獻期刊(竹東天主堂建堂50週年紀念特刊)
維修紀錄:1.民國42年,於大同路鍾家成立臨時教堂。 2.民國43年3月28日,於東林路成立天主大教堂。 3.民國54年8月9日,本堂擴大建築及大禮堂落成。 4.民國58年5月,原來聖所和祭台改建聖體小禮堂。 5.民國60年3月1日,後院改建成籃球場和兒童遊戲場所。 6.民國60年11月1日,在聖堂內設立竹東教友歷代祖先牌位。 7.民國66年3月,以克難式鐵皮屋成立仁愛托兒所。 8.民國67年,增建後院一座二層樓教室,為托兒所使用。 9.民國72年,大禮堂增建為3樓建築,聖堂正面改觀,一幅巨大的耶穌浮雕像。 10.民國75年,增建東林路社教教室成立。 11.民國82年8月,聖堂屋頂遭白蟻蠶食,重新翻修。 12.民國83年,於本堂後方,長安路建長安養老養護中心。 13.民國101年,本堂左側仁愛路拓寬,整修西側門與周邊圍牆。
建築狀況: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建築特色描述:竹東大教堂,座東向西。占地範圍,東臨長安路124巷,西面仁愛路,南為長安路,北為東林路。 磚造加強樓屋式建築,洗石子牆面,其東側耶穌浮雕像、西側聖神代表圖飾,兩側屋頂上皆可見十字架教飾、天主教立體字樣,尖角建築裝飾。 民國43年初建鐘樓,位於教堂內側中間頂樓之上,因周邊建物擴增導致遮蔽,無法顯現,自仁愛路擴建後,西側門整修,才得以顯露鐘樓頂端。 聖堂區內劃分大禮堂、小禮堂、辦公室、神父住宿、餐廚、後院幼稚園區和長安養護中心,大禮堂內保留初建時的西洋式木造桁架、祭台。 「無玷聖母天主堂」其名由來,因聖母無染原罪,又稱聖母無原罪始胎、聖母始胎無染原罪,是天主教有關聖母瑪利亞的教義之一,正式確立於1854年12月8日。 因此,此天主堂成立時以此為名,並於大禮堂前處地板可見,無玷聖母確立年「1854」與此教堂成立年月日「1954 3 28」。
關鍵字:竹東天主大教堂;竹東無玷聖母天主堂;無玷聖母;天主堂

摘要

建築類圖像及後設等資料-竹東天主大教堂

更新日期

112 年 5 月 4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