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龍潭聖蹟亭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2015-325-1-A-a-r0001 |
踏查日期: | 42384 |
文化資源種類: | 古蹟及歷史建築-其他【聖蹟亭】 |
文化資源別稱: | 惜字亭、字紙亭、敬字亭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四縣liungˇtamˇsiin jid‵tinˇ |
篩選理由: | 具其他歷史建築價值者。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經度: | 121.20778 |
緯度: | 24.866424 |
歷史沿革: | 客家先民原居於中原,多次戰亂流離顛沛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從不忘敬祖精神,並保持著許多來自原鄉的傳統特色,如晴耕雨讀、耕讀傳家的優良讀書風氣。能養成如此的良風美俗,起因於客家原鄉時期居住環境的艱苦貧瘠,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客家子弟為求突破困境取得更佳的謀生出路,科舉考試也就成為重要途徑之一;晴耕雨讀之風於是形成。世代相傳,客家族群中的讀書人也就特別多,敬重文明的觀念便根深柢固;因此,客家人對於文人或文明之神便特別尊敬,像文昌帝君、韓昌黎、孔夫子、制字先師倉頡等,也連帶養成「敬惜字紙」的古禮,並發展出籌建敬字亭之風尚。高屏客家庄即為最佳例證。 自古以來,不論童生、秀才、舉人等讀書人,或一般無學之文盲均深信文字是由倉頡所創造;倉頡是黃帝時代的史官,也是文字的創造者,又被尊稱為制字先師、倉頡至聖、倉聖人;因此,客家人稱文字為聖蹟。相傳倉頡在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探究其深層的象徵意義,可以了解文字的出現在人類文明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一旦有了文字,人類的知識,包括生產知識在內,得以有效的累積並流傳,如此提高生產力,豈不是天雨粟。至於鬼怪代表的人間惡行,也因為文字的紀錄與批判而不能為所欲為,故說鬼夜哭;如此的一段情節,實際代表了人們對文字形成文明的敬仰之心。清代畫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古代人對於文字紙張的愛惜程度,是現代人所無法了解的;每個讀書人一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等著用扁擔挑著上面貼紅紙寫著「敬惜字紙」的竹籮筐,沿路拾字紙的老人來到,再將字紙倒給老人,帶到敬字亭去焚燒,此乃由敬而生惜。 到了宋代,敬字亭便出現了,而焚化字紙的習俗到明、清而益盛;人們在官衙、學堂等用字紙多之處造敬字亭;至於鄉村,則往往因為想提升地方文風而造敬字亭,龍潭聖蹟亭便是一個例子。 龍潭聖蹟亭為本區唯一的三級古蹟,位於凌雲里竹窩子,建地約422平方公尺,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當時大多數墾民仍然過著黃泥廳下碗準茶杯,吃蕃薯過餐的貧困生活時節,能結合鄉民共識、鳩工起造聖蹟亭,其中最大功績者應屬當時主司者經理黃龍蟠,及當時地方上幾位知名的仕紳。 龍潭人士曾於清光緒18年(1893)首次鳩工重修,但並未留下當時的重修記錄日大正14年(1925年)重修範圍從頭門至二、三進庭園,包括須彌座的壇台在內。民國68年由當時鄉長李騰芳先生召集地方仕紳,增建外門、一進庭園及附屬建物等。民國74年8月19日由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民國88年第四次整修。 敬字亭雖然只是具體的古蹟,但卻傳承了客家先祖們無形的惜字紙、耕讀傳家、重視教育及文化的傳統精神。這是現代人難以去深刻體會的。現今由於成書容易,社會濫用文字的情形亦是日趨嚴重,也是現代資訊爆炸下衍生出的一種無奈。然而敬惜字紙是一種生活文化傳統,對照敬字亭所蘊含的精神,值得更多人對於文字文化作更深入的思考。 碑碣名稱 重建聖蹟亭前賢記 年代:日大正十四年(1925)秋,亭左壁,尺寸:46*88公分,材質:砂岩,形式:二石合刻,碑碣原文: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此之謂不朽。前而創設圣亭,自紳耆以及善士不吝金錢鳩貲築造,考其遺文,世遠年湮、姓名殘缺;雖欲銘刻留題,恐百中漏一,歉仄雖安。有陰德者必獲善報,豈藉姓字而始彰哉!百世之下,聞著莫不興起也。我輩承其遺址,踵事增華、革故鼎新,勿忘先人之基礎焉!文房四?,世界百家所以識文字者,胥由先賢一點功德,而圣亭之所致矣。孟曰:「創業垂統為可繼也」,書曰:「佑啟我後人」,咸以正無缺,子弟樂有賢,父兄愚頑賴有先明哲。所謂克繩祖武,率由舊章者耶!縱欲大勳露布、雁塔題名,?思古跡蒼苔、鴻臚莫唱。爰錄幾筆,以答前人之光。噫嘻!經營創始,厥功偉矣;後有作者,弗能及也。己豈若當世好名之人乎!是為序。 乙丑秋,會社眾信士敬題。碑文曾收錄於明清碑碣選集。 碑碣名稱 重建聖蹟亭捐題碑記 大正十四年(1925)秋,尺寸:46*52公分,材質:砂岩,無落款年代。碑文如下:「羅阿水、范阿茂、陳欽增、陳慶沼、翁新載、鄧盛□、蘇天來、翁瑞應、陳貴亮、黃阿昂、陳慶祥、翁新興、馮金興、黃梁?春、黃?傳山、黃王視枝、李天送、葉土生,奉?。陳龍祥、陳武貫、曾盛榮、黃郭清、李春進、曾健昌、張雲秋、張接支、鍾盛鑫、陳盛恩、劉儲興、胡壽山、胡福山、謝金日、李火來、馮子近、江火山、陳振建,奉獻。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地方耆老口述(姓名/出生年) ▓文獻期刊(書/篇名/頁) |
維修紀錄: | 1. 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 2. 清光緒18年(1893)壬辰之秋,首度鳩工重建,重建規模不可考。 3. 大正14年(1925)二度重修,移基砌石將爐臺坐向改為「乾山向」即坐西北朝東南,現今所見即為此次修建規模。 4. 民國65年將石燈移到庭園西側並修復亭臺欄杆、台階及護坡等。 5. 民國68年添建牌樓外門及地磚。 6. 民國80年中門右側石獅子、石雕天公爐被盜。 7. 民國84年農曆春節前後,龍潭的聖亭路拓寬工程幾乎破壞了聖蹟亭園的聖人形對稱格局,歷經一群有識之士積極奔走呼籲方得以全部保存。 8. 民國88年12月20日第四次修復工程完工。 9. 民國100中門左側石獅子底座敲毀,石獅子放在中門旁,來不及帶走。 10. 102年複製右側母石獅、石雕天公爐,與左側公石獅一併歸位。 11. 民國105年01月27日因氣候溫差變化大,使聖蹟亭四周護欄嚴重位移與傾倒,後通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前往會勘,安排後續修復事宜。 |
建築狀況: |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
建築特色描述: | 龍潭聖蹟亭是全世界現存面積最大,規劃最完整的惜字亭;為一組完整的聖人形之凸對稱的空間布局。在整體環境上,全區採對稱的方式,配置亭身、中門、頭門等,並以中軸線為貫穿三進庭園的朝聖之路。站在頭門外的中軸線上,面對全景既隔且連的空間,虛實中透視深遠,有大空間莊嚴肅穆的氛圍。由雲牆八字門所構成的中門,弧線優美而柔和,直立兩側高聳的石筆增加了空間的穩定與崇高的視覺感受。第三進主體聖蹟亭,層層漸收的台基顯出亭身的挺拔,整體建築空間井然有序,充份表現出中國庭園建築小中見大,以簡御繁,空靈莊嚴的布景藝術,整體建築顯示出設計者和工匠們的虔誠與用心。 日大正14年(1925)重修時改為目前位置乾山巽向(座西北朝東南),爐體為花崗岩及砂岩構築,其餘祭台、石燈、中門、頭門、花臺皆為水泥磚造表面洗石子之形式,中間朝聖之道動線為砂岩石條鋪設而成。 |
關鍵字: | 聖蹟亭;字紙亭;惜字亭;過化存神;文運宏開;送聖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