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獅頭山開善寺

獅頭山開善寺標題圖片
資料來源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內容
















文化資源名稱:獅頭山開善寺
詮釋資料識別碼:2015-353-1-A-a-a0004
踏查日期:42401
文化資源種類:寺廟
文化資源別稱:開善寺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四縣 sii’teuˇsan’koi’sansii
篩選理由: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經度:121.008
緯度:24.643
歷史沿革:獅頭山開善寺是勸化堂建堂規制中的三大聖殺之一「西方」。從舍利洞右行,不遠處為「淨土門」,它是開善寺的山門。建於民國43年,門上有「淨土門」三個大字,為章嘉活佛於民國42年與蔣中正總統、何應欽將軍、楊森將軍、前山西省主席閻錫山蒞山訪遊時所題。過門再走一段小徑即達開善寺。 開善寺創建於昭和2年(1927)歲次丁卯年4月10日動工,昭和6年(1931)落成完工。施工期間由普宜尼師負責籌集大部份經費,陳榮盛負責工程之進行,開善寺之創建,兩人功不可沒。 開善寺於昭和6年(1931)落成後,首由普宜尼師任住持,接著由陳榮盛、李詩圖先後接任;民國64年改由信徒陳金灶接任,一度脫離勸化堂管轄而自理寺務。並自頭南公路北灣處,另闢道路直通開善寺前。同時新建安國朝山樓,將寺廟右側山坡闢為萬佛山,安座觀世音雕像。因此舉影響獅頭山整體發展,而於民國84年10月將寺務交回勸化堂管理。 民國63年住持陳金灶居士,見殿堂年久失修,樑棟腐蝕,隨時有倒塌可能,決意重修,推黃丁鳳為主任委員,陳金灶為副主任委員。經二年多之施工,於民國66年竣工,除整修大殿外,并改建兩側禪房、拓寬殿前廣場。 開善寺供奉阿彌陀、觀世音菩薩、大勢至三尊寶佛,佛家稱彌陀三聖、西方三尊或西方三聖。三座佛像由千年樟木雕成,砍伐時奉台灣總督府特准。安奉於後座至中之玉質佛像,係昭和3年(1928)由該寺名譽住持香港之茂林法師所贈,購自緬甸。佛像高三尺餘,為開善寺鎮殿之寶。 民國44年冬,由何應欽將軍安排中國佛教協會組成十六名訪問團,至日本訪問,當時勸化堂理事長黃光榮為代表成員之一,自日本取回唐朝高僧玄焋舍利子,暫安奉開善寺,次年移奉日月潭慈恩塔。日本所獻之解夢觀音,則供奉於勸化堂。開善寺同時藏有日刻本整部大藏經,大藏經是玄奘自印度取得。民國47年香港茂林法師捐贈玉質釋迦牟尼佛像,高二尺許,現置正殿。 民國69年6月19日,日華關係促進會理事長中塢秀次,至開善寺朝拜,并協商結盟,於7月27日舉行締結典禮。 民國85年聘心平法師為住持,極思整頓寺務,可惜同年十月車禍往生,民國87年聘慧弘法師為住持,現在住持為性泓法師,民國90年接任至今。 民國92年清明節清晨,從殿宇後方山上滾落兩顆巨石,砸毀天公爐,落地時直接種在廣場大理石地磚上深達二尺餘,令人稱奇。較大一顆巨石重約八噸,另外一較小約為其三分之二,巨石不偏不倚的立在阿彌陀佛神像前,距離大殿僅約七公尺,除了地面龜裂隆起外,殿宇毫髮無傷,亦無滾動痕跡,小的一顆則停立於功德門前,彷彿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因此將它保留下來,在週邊種植花草,綠美化環境。開善寺已有千年古樟佛像,現又飛來兩顆巨石造訪,更增添寺廟神秘的色彩。 勸化堂主「席恩師」曾於民國92年歲次癸未3月16日晚扶鑾降乩指示:大顆巨石應予保留,小顆應予移走。詩云:「清明飛來石,天王顯神奇;鎮守於名殺,風調雨順基。」 昭和10年(1935)西方寶殿開善寺普碧老和尚,每天清晨定時在祿位廳誦經,按律規須整冊誦完才能起來用餐。中間普碧和尚覺得身體有異,支持不住,但他仍堅持要遵守規矩,忍痛續誦。就在堅持之下,肚子大作非上廁所不可,不得已,即刻步出門檻,身上海青衣邊走邊脫。剛離開殿庭,山上巨石滾下來,把祿位廳夷為平地,普碧和尚幸而躲過災難,眾人皆曰:普碧和尚之肚痛乃聖佛之賜也。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地方耆老口述:黃錦源/民國38年生;性泓法師/民國55年生。 地方誌:財團法人苗栗縣獅頭山勸化堂〈第二章前山〉《獅頭 山百年誌》,頁82-86;南庄鄉公所〈宗教篇〉《南庄鄉志》, 頁930-932
維修紀錄:1、開善寺創建於昭和2年(1927),丁卯年4月10日動工。昭 和6年(1931)落成完工。 2、民國63年整修大殿,并改建兩側禪房、拓寬殿前廣場,於 民國66年竣工。 3、民國43年建淨土門, 4、民國92年清明節清晨,從殿宇後方山上滾落兩顆巨石,砸 毀天公爐, 5、民國94年東西邊祿位廳裝潢整修 6、民國96年裝潢辦公室,成立小型圖書館。 7、民國98年大殿及走廊天花板腐蝕剝落,鋼筋鏽蝕裸露,重 新整修。
建築狀況: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建築特色描述:開善寺座落獅頭山主峰下的山腰間,奠基之處為獅頭山前山最大岩洞。正殿屋頂有三分之二深入岩洞中,大殿一半置入洞中,一半漏出洞外,規模宏偉。殿後是高聳巍岩,殿前可眺望田美一帶田園,及蜿蜒曲折中港溪流美景,寺古山偉,深得山川鍾靈之氣及天然之美。 開善寺殿宇宏偉,正殿為單進長方格局。正面五門,橫向五開間,空間開闊,中間沒有隔斷牆。全殿十二根圓柱,高約七公尺,柱頭飾以果蔬,極為壯觀。整棟建築沒有雕龍畫鳳,也無彩繪壁飾,簡單中呈現莊嚴、樸實無華的特殊風貌。 古時我國寺廟大都建於叢山峻嶺,人跡罕至之處,環境清幽寧靜,適宜修行悟道,使得寺廟在信徒心目中,更具莊嚴肅穆之感。開善寺位處偏僻,非獅山禪道必經之路,意境顯得特別寧靜,在獅山眾多寺廟中,獨具風貌。
關鍵字:獅頭山;開善寺;慈恩塔;淨土門;大藏經;朝山樓;台灣總督府;中國佛教協會

摘要

建築類圖像及後設等資料-獅頭山開善寺

更新日期

112 年 5 月 4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