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獅頭山勸化堂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2015-353-1-A-a-a0001 |
踏查日期: | 42400 |
文化資源種類: | 寺廟 |
文化資源別稱: | 勸化堂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四縣 sii’teuˇsan’kienfatongˇ |
篩選理由: | 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
經度: | 121.01 |
緯度: | 24.642 |
歷史沿革: | 勸化堂的興起,緣起於日明治30年(1897)原籍廣東省嘉應州移居南庄之黃炳三,在地方上擔任私塾教師,因看破紅塵,一心向佛,至獅頭山覓地修行,當他奮力攀越危岩時,發現一處原無人跡的岩窟裡,竟有香燈燻跡,遂在該洞內結篷禮佛,靜修求道。 據說當時任田美永和宮乩錄之黃開郎,曾親自扶乩請神指示,可否在永和宮前教學生扶乩,神意指示不宜。後經太白仙翁降乩曰:「巍巍半壁結獅岩,四面清山鳥語連,坐看西南空眼界,千山萬水拱堂前。」指示扶乩地點,黃開郎即以此神意上山覓地。首先在開善寺現址,對神跌筊杯,神意否決。經再三尋找,到勸化堂現址再跌筊杯,終於確定勸化堂現址。 黃開郎原先想獨立興建,因需要龐大資金,無法負荷。遂邀集陳秀蘭、林李雲等人參與,於日明治34年(1901)歲次辛丑9月22日動工興建殿堂,翌年落成,名為「勸化堂」。除供黃炳三修身之所外,同時公推黃開郎為堂主,開堂濟世,勸化眾生。日明治38年(1905)因信眾日增,由各方善信捐資增建堂宇。日明治41年(1908)歲次戊申9月著手編著開堂後第一本善書(鸞書),歷時四年方編竣出版。 日大正4年(1915)大殿落成,奉安登龕。建築伊始,「太白仙翁」屢次降乩指示:應在今後二十年內完成「天堂」「地府」「西方」三大聖殺之建設。並舉行「仁濟」「育英」事業,否則不可建廟。又指示:應祀玉皇、孔子、釋迦佛三聖,所以勸化堂改建後,正殿稱為「玉清宮」,主祀玉皇大帝、三恩主,配祀道教神明。右殿為「大成殿」主祀至聖先師,配祀與文教有關神明。左殿為「雷音殿」奉祀釋迦牟尼佛,道、儒、佛三教融合一堂,教化人心。 日大正10年(1921)「仁濟院」落成,聘羅應鈞(法號覺威)為主治醫師兼主任。民國38年中醫師羅文樂在此開設「文樂中醫診所」行醫二十餘年。同年建「育英書院」教室三間,次年招收初中部學生五十名,申請改名「育英中學」,但因礙於法令規定,無法辦妥立案手續,未獲政府核准而停辦。 勸化堂結草為庵,扶乩濟世,自開堂以來,每月舉行扶鸞降筆,一百多年來,化雨宏施,春風密佈。其間,或編印善書,或舉辦文教活動,受惠善信,不計其數。現任董事長黃錦源自民國88年接任以來已連任五任,平日盡心盡力辦理各項教化活動淨化人心,美化綠化環境,結合宗教與觀光為一體,更與國內外宗教慈善團體交流,與國際接軌, |
歷史沿革資料來源: | 地方耆老口述: 獅頭山勸化堂管理委員會董事長黃錦源/民國38年生; 獅頭山勸化堂管理委員會常務監事黃宣儒/日昭和4年生 (1929) 地方誌:財團法人苗栗縣獅頭山勸化堂〈第二章前山〉《獅頭 山百年誌》,頁65-74;南庄鄉公所〈宗教篇〉《南庄鄉志》, 頁925-929 |
維修紀錄: | 1.日明治34年(1901)歲次辛丑9月22日動工興建殿堂, 翌年落成,名為「勸化堂」。 2.日明治38年(1905)因信眾日增,由各方善信捐資增建堂宇。 3.日大正元年(1912),為莊嚴殿貌,決定拆卸舊殿改建大 殿。日大正4年(1915)竣工落成,奉安登龕。 4.日昭和10年(1935),關刀山大地震,大殿受損,加固工程 次年完成。 5.日昭和13年(1938)左邊橫屋遭墜石壓毀。 6.民國38年建「育英書院」教室三間。 7.民國43年建清虛門和道德門。 8.民國54年正殿及附屬工程整建完成,舉行慶成福醮。 9.民國60年建聚仙亭。 10.民國75年拆除清虛門重建。 11.民國77年建前庭春秋亭及日月亭。 12.民國78年建輔天宮至清虛門迴廊。 13.民國89年佛、神、聖像金身重新修塑。 14.民國93年建立全面電腦資訊管理系統。 15.民國94年全面更新禮斗用之斗桶及五寶配件。 16.民國96年種植600株八重櫻美化環境。 16.民國99年7月成立獅頭山雅樂坊國樂團,玉清宮前天公 爐龜裂,汰舊換新,10月20日吉日良時完成安爐。 17.民國101年九龍瀑布變更設計為百鶴青松瀑布,藝石造景, 年底完成。 |
建築狀況: | 良好□尚可□不佳□殘破荒廢棄置 |
建築特色描述: | 勸化堂座落獅頭山前山山腹,是一座三川門式的一進三開間的平面配置的廟宇建築。座北朝南,由左右山門、正殿、拜殿、前埕、東西廂房組成。採用磚、木、土、石、水泥、鋼筋等混合為主要結構。 在獅頭山林立的寺廟中,以勸化堂的規模最宏敞,廟堂也最堂皇。堂殿利用原有的天然岩洞築成,廟身部分嵌入山洞中,從遠處眺望,整座廟宇深藏在樹蔭竹藪裡,翠綠滿山蒼雲碧澗,意境清幽。 勸化堂為獅頭山廟產最豐富,歷史最優久的一座寺廟。飛簷畫棟,莊嚴肅穆,大殿的蟠龍石柱,精雕細琢,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精品。勸化堂的石雕構件,包括正殿的龍柱,石窗、御路石均為民國初年改建時留下的原件。石窗有兩個,為八角形花窗,用石板框,中為鐵鑄窗花,透雕麒麟等具有象徵平安富貴,吉慶賜福的意義,線條簡單,造型樸素,安裝於正殿左右牆壁。御路石為神明、神轎走的路,也是必經之路,為一大塊石頭雕刻蟠龍,鋪設於正殿正門前走廊斜坡處。龍柱二支為長條石所刻,一柱一龍,造型渾圓古拙,線條古典而優美。另有木製神桌一張,日大正三年(1914)歲次甲寅孟秋吉日,八十份信民葉發確敬獻。民國50年因樑桁腐朽大修,不過正殿的石雕,完全原封不動的保留下來,成為苗栗縣寺廟中,年代最久保留最完整的石雕藝術精品。 山門是獨立的門屋,寺廟是祀奉鬼神之地,氣氛莊嚴,令人敬畏,以山門分兩個空間,門裡門外不同領域,也是不同心境。勸化堂有左側清虛門和右側道德門,皆為重檐歇山式建築。 勸化堂龍柱,每柱一龍,造型渾圓古拙,線條柔美流暢。整條龍環抱石柱,迴轉上揚,姿態軒昂,俯仰有致。正殿兩側前檐牆的透雕八角石窗,雕的是麒麟,線條簡單,造型渾厚,深具樸拙之美。廂房的鐵鑄窗,造型典雅。御路石的貼地蟠龍,栩栩如生,都是難得精品。兩側禪房及獅山大樓可供香客住宿,窗明几淨,氣韻清謐。住宿期間聆聽暮鼓晨鐘,蟲鳴鳥叫,可釋放所有工作壓力,身心獲得紓展。。 勸化堂奠基半山峭崖中,登高臨危,展望極廣,四顧遠山如畫,翠嶺似錦,地闊天空的景色,使善信蒞此,有心曠神怡之感,故曰勸化堂是靈山第一殺。 |
關鍵字: | 獅頭山;勸化堂;清虛門;道德門;育英中學;石窗;御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