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彭德權打香油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2015-306-2-G2-a-c0003 |
踏查日期: | 42443 |
文化資源種類: | 生活技藝 > 飲食製作 |
文化資源別稱: | N/A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四縣 pangˇded‵kienˇda‵hiong′iuˇ |
篩選理由: | 其他(上述基準外之價值)。【反映客家人的飲食喜好】 |
簡單敘述: | N/A |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 | N/A |
歷史源流: | 客家菜傳統以「鹹、香、肥」為特色,為了香味,客家人有「打香油」這種飲食技藝,打出來的香油會讓人聞香食指大動。這種香油的材料是紅蔥頭和豬油,故稱「香蔥油」。 香蔥油在客家地區的飲食店絕不可少,煮麵或燙青菜,淋上一匙香蔥油,就是人間美味了。家戶日常生活中偶而也有打香油的習慣,只是少量自製自用,能大量且專業生產的並不多見,住在關西「車路坑」(今光明路)的彭德權是專業的香蔥油師傅,一個月大約用掉300斤的紅蔥頭,有批發有零售,香蔥油製作與販售將近30年。 香蔥油師傅彭德權,日昭和17年(1942)出生,年輕時在紡織廠工作,中年開大貨車,到了50歲左右,開始將製作香蔥油當作家庭副業,漸漸有了知名度,消費者相傳介紹,產量大增,便成了專業製作。 會選擇「打香油」這一行業,源於彭德權的太太13歲就在叔叔開的麵店幫忙,喜歡香蔥油的香味,也學會做香蔥油。後來夫妻倆想做副業增加收入,就想到「打香油」這項技能,多年下來,專業的堅持,不斷鑽研精進,也成為香蔥油的「達人」了。 受訪時,彭德權說自己曾經因為生病,有一段時間沒有製作香蔥油,結果有許多老顧客非常擔心,頻頻來問何時復工。現在70多歲了,子女都成家了,老夫妻一起繼續打香油,經濟獨立,不必仰賴子女,所以他說會堅持,要一直做香蔥油。 |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彭德權/日昭和17年 (1942) 出生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色香味俱全」是食物好吃的條件,「香」的關鍵,客家人喜歡用香蔥油來表現,在客家人的餐桌上,煮麵、煮湯、炒飯、燙青菜等,都可以結合香蔥油,甚至於做喜餅也會放入香蔥油。客家人稱製作香蔥油為「打香油」,香蔥油的香氣,陪伴許多人長大,年老時成為美味的記憶,難以忘懷。 將簡單的食材豬油與紅蔥頭變成餐飲中的「魔術調味料」香蔥油,其技術門檻不算高,經營麵店的人一定會,許多家庭主婦也會做,但要成為專業的達人,卻需要不斷地揣摩歷練、精進改良。 彭德權夫妻製作香蔥油30年,材料除了豬油與紅蔥頭,絕不添加其他東西,製作過程 |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 | 香蔥油師傅彭德權,日昭和17年(1942)8月出生於新竹縣關西鎮,年輕時在紡織廠工作,中年時開大貨車,接近50歲時,決定專業製作香蔥油。 選擇以香蔥油為業,是因為對香蔥油的熟悉與喜愛。彭德權的妻子13歲起就在叔叔的麵店幫忙,跟著麵店的廚師學習「打香油」的手藝,婚後離開叔叔的麵店,記憶中卻一直有香蔥油的氣味。所以,當夫妻倆決定做副業增加收入時,自然就選擇製作香蔥油。 製作香蔥油的技術門檻不高,入門容易,但要做出專業水準,卻需不斷地精進改良。彭德權夫妻對專業的堅持,將近30年,他們專心做一件事,就是製作香 |
年代: | N/A |
保存狀態: | N/A |
保存單位): | 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