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莊文勇竹簾製作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dc-gsat-109B005_abc1003 |
踏查日期: | 43285 |
文化資源種類: | 藝術與技術/工藝技術 |
文化資源別稱: | 篁城竹簾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海陸:zong‵ vun rhung′ zhug liam zhiˇ zog |
篩選理由: | 具有藝術價值。具時代或流派特色。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簡單敘述: | 莊文勇,民國38年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因為父親在竹東經營的新東竹行,中南部客戶群多,並於屏東增設竹木批發分行,民國51年,莊文勇轉學到屏東就讀初中和高中,課餘時間跟隨兄長幫忙竹行裡的工作。服役後,因為家族事業都有兄弟們接手管理,於是,莊文勇便安心的在台北發展。一日,突然接到父親的通知,說想退休,原本希望弟弟接手新東竹行,但非其所愛,只好再次詢問莊文勇是否願意回來接下竹行。因此,民國66年莊文勇回來竹東接下了家業。莊文勇接下竹行時發現,竹製品正嚴重受塑膠製品的取代,看著月月賠本,開始面臨斷糧危機和棘手的轉型考驗。花了幾年時間,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才確定了轉型路線為竹簾製作,民國71年竹行改組,取名「篁城竹簾實業有限公司」。 |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莊文勇/民國38年生 |
歷史源流: | 「篁城竹簾」前身為「新東竹行」。據莊文勇先生述,父親莊仕勳,日大正元年(1912)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年少創業期就開始接觸竹子買賣的工作,因為沒有固定場址,而跑遍全台所有產竹的縣市,後來發現竹東五峰、尖石山區的桂竹品質最好,且鄰近火車運輸路線,於是,民國41年父親決定駐足於竹東火車站旁,成立竹子批發買賣商行,並依「竹東」地名之由來,作為商行命名依據,稱之「新東竹行」。 當時,新東竹行經營項目僅做竹子大、小分類,再依客戶需求,做運送批發轉賣。後因,客戶多數位於中南部,民國51年於屏東成立「新東竹木行」,由莊文勇兄長管理,莊文勇雖然轉學到屏東完成初中和高中學業,課餘時間在竹行幫忙工作,但在退伍後,便決定轉往台北發展。 篁城竹簾的起始: 民國66年,父親莊仕勳欲退休回故鄉,但竹東區無人接手經營,於是,詢問正在台北創業的莊文勇是否願意接下「新東竹行」。當時有不少同業前輩紛紛勸他,留在台北創業好,別傻著回來接這沒「錢」途的事業,可是萬萬沒想到,後來撐最久的,且發展最好的會是他。 莊文勇接下竹行時發現,竹製品正嚴重受塑膠製品的取代,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竹子的出貨量,竹子進貨後日復一日的囤積,水分不斷蒸發,等於金錢不斷的蒸發,因為重量漸少價格也跟著減少,造成月月賠本,因而開始面臨斷糧危機和棘手的轉型考驗。 經過不斷的摸索和嘗試,確定了轉型路線為竹簾製作,民國71年竹行改組,取名「篁城竹簾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名「篁城」之由來,是因早期他們在南投竹山的竹行,成立時由伯父幫忙命名,「篁」字泛指竹林,他們經營的是竹子事業,欲取其象徵竹子包圍的城堡,而名為「篁城莊」,莊文勇的竹行轉型後,想為新公司取新名,亦覺得「篁城」二字不錯,因而定名「篁城竹簾」。 |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莊文勇/民國38年生 網站資料:篁城竹簾 http://www.grand-curtain.com/,2018.07.07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看似簡單的竹簾,殊不知它製作時,卻也須經過許多繁複的製程,光是前期挑選優良的桂竹、砍竹和處理,是續製作成敗的關鍵,其影響竹簾的保存度、耐用度和觀感度。以下即為製作程序概略:1. 取材:砍取3~4年的桂竹。2. 清洗:以熱水清洗竹子外層汙垢和臘層。3. 剖竹:以機械將竹子剖開成竹條,並刨除竹節突出部分。4. 修整:以機台再次將竹條周邊修整,除去多餘部分,或呈枝狀。5. 殺菌:以高溫蒸煮法,作殺菌和防止蛀蟲害。6. 第一階段挑選:以人工方式將老竹、嫩竹和斑點竹作區分。7. 炭化:以健康的燻製和水蒸氣高溫高壓方式做「炭化」,此法改變其原色而呈現褐色狀,並可再次的強化纖維,而不以添加化學染劑方式改變色澤。8. 第二階挑選:以人工方式將受損的竹條挑出,並做顏色深淺度的居分,以免色澤過於混雜。9. 竹簾編織:竹條經過前置流程後,隨即進入整經編織機的編織,依配色編織,一枝一枝將竹條送入編織機,完成編織作業,編織完成的竹簾如同布匹一般。10. 最後的乾燥:編織完成的竹簾,進行最後一道乾燥處理,避免發霉。11. 裁切成品:依客戶所需尺寸做裁剪,如門簾、窗簾、屏風等。 |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 | 莊文勇,民國38年出生於南投縣竹山鎮。因為父親在竹東經營的新東竹行,中南部客戶群多,於是屏東增設竹木批發分行,民國51年,莊文勇轉學到屏東就讀初中和高中,課餘時間跟隨兄長幫忙竹行裡的工作。就讀工業管理科系畢業後,緊接著服役。因為家族事業都有兄弟們接手管理,於是,莊文勇退伍後,便安心的在台北發展,在台北期間他曾到紡織廠工作過1年多,爾後轉職到貿易公司任職。就在貿易公司也任職1年多時,突然接到父親的通知,父親說想退休,而原本希望弟弟接手新東竹行,但非其所愛,只好再次詢問莊文勇是否願意回來接下竹行。因此,民國66年莊文勇回來竹東接下了家業。當他接下竹行時發現,竹製品正嚴重受塑膠製品的取代,如此一來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竹子的出貨量,他們原材是以重量進出貨賺取差價,竹子如果日復一日的囤積,水分不斷蒸發,等於金錢不斷的蒸發,造成月月賠本,隨即面臨的是斷糧危機。危機意識,告訴了自己,如果要永續經營,轉型是必然的。客戶向他們購得竹材後均做竹架或涼蓆,或其他加工製品,部分產品也會委託他們做代售。為了竹行的存活問題,他開始摸索竹子還可以做甚麼?一次他到新竹市參觀廖先生的竹簾工廠,廖先生的竹簾讓他感到驚艷,因為他們的客戶主要對象是日本,而日本人對產品的品質要求很高,莊先生看過後才發現,原來竹簾也可以做得這麼精美,跟他代售的鹿港竹簾製品相較下,鹿港竹簾相對粗劣,因為鹿港竹簾銷售對象是歐美國家,而歐美國家看待竹簾為拋棄式用品,需求是價格低廉,相對的對於品質不要求。產品銷售對象很重要。莊先生回來後,開始研究,當時的竹簾編織,經線是以絞織法作連結,而他在台北紡織廠習得織布的基本概念,於是,他想將紡織機概念套入竹簾製作,看看是否編織紋路可以作更多不一樣的變化? 思及此,他請來專人將原有絞織機後面改裝,增設織布的平織機,等於一部機器有2種織法,改裝完成後,製作出來的竹簾果真效果不錯,於是他決定了轉型路線,主打產品為竹簾,雖訂下製作的產品,他也學以致用,將工業工程理念,套入生產,再將貿易公司所學經驗,如何尋找他的客戶群套入營運管理。民國71年竹行改組,正式成立「篁城竹簾實業有限公司」。雖是如此,精美製品價格高,內銷不易,外銷客戶也有限,因為外銷客戶群還是必須仰賴貿易公司,民國75年再次面臨竹東火車站前開闢北興路,他們的篁城竹簾工廠剛好橫跨路間,與太太商議後,決定縮小工廠規模,延續竹簾製作。民國80年間,台灣多數工廠外移到中國大陸,朋友曾經邀他到大陸作企業化生產製造,他經過3次前往觀察評估後,決議留守台灣,雖然產量較少,但品質穩固,也因此,「篁城竹簾」已然成為台灣僅存製作竹簾的工廠。雖然台灣工資影響價格,但不管是竹材本身的品質,和製作的精緻度,受到國際市場的肯定,遠遠勝過量產的廉價商品。莊文勇另述:民國66年,回到竹東後很快的遇上了人生伴侶,締結姻緣,回想這一路走來,小時候在屏東接觸過自家事業,在學期間所學的是工業工程,出了社會後,在紡織廠習得紡織基本概念和貿易公司學得網聯客戶經驗,到了他接下竹行事業,為了生存做轉型,過去所學經驗一一派上了用場,感覺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好的。 |
年代: | - |
保存狀態: | - |
保存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