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劉夏妹醬冬瓜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dc-gsat-109B005_abc1017 |
踏查日期: | 43301 |
文化資源種類: | 藝術與技術/生活技藝 |
文化資源別稱: | 劉夏妹做鹹鹵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海陸:liu ha? moi′ ziongˇ dung‵ gua‵ |
篩選理由: | 具有藝術價值。具時代或流派特色。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簡單敘述: | 劉夏妹女士,雖然從小就務農到現在,但她仍樂此不疲,喜歡食用自己栽種的蔬果,享受豐收的喜悅,她的醃漬技藝除了是耳濡目染下習得,喜歡和朋友互相交流不同醃漬法,因此,除了傳統醃漬技藝,她也喜歡研究其他飲食製作法。家人、朋友喜愛她的醃漬品,是她製作醃漬品的最大動力,早期長輩傳下的醃漬法偏鹹,現在人不喜歡吃太鹹,所以她調整了鹹度和斟酌加入糖份,這是製作法中唯一改變的。 |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劉夏妹/日昭和15年生(1940);陳傳清/日昭和5年生(1930) |
歷史源流: | 劉夏妹女士,雖然從小就務農到現在,但她仍樂此不疲,喜歡食用自己栽種的蔬果,享受豐收的喜悅,待收成後將其豐收加工製作成鹹鹵(醃漬),她的醃漬技藝除了是耳濡目染下習得,還有喜歡和朋友互相交流嘗試不同醃漬法,因此,除了傳統醃漬技藝,她也喜歡研究其他飲食製作法。 劉夏妹並述,她種了一輩子的蔬菜,且依季節種植不同蔬菜,因為了解果菜的生長,她拒絕食用大農種植的蔬果,以避免吃進會造成身體傷害的蔬果。 家人、朋友喜愛她的醃漬品,也是她製作醃漬品的最大動力,而對於醃漬品,早期長輩傳下的醃漬法不加糖,現在人不喜歡吃太鹹,所以她製作醬菜時會調整鹹度和斟酌加入糖份,這是製作法中唯一改變的。如:脆瓜入罐時可將白砂糖捲入其間,再疊入罐內約7、8分滿,最後撲滿豆豉醬,封罐後,進行最後日曬殺菌約3天,即大功告成。 |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劉夏妹/日昭和15年生(1940);陳傳清/日昭和5年生(1930)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製作鹹鹵的豆豉醬是必備品,劉夏妹買現成的「豆豉醭」(豆麴),再將其依序:洗淨→曝曬→按4碗豆豉醭1碗鹽比例拌勻→加入冷開水→入罐→擺放陽光下曝曬,日照法升溫殺菌。約2星期後豆豉醬即大功告成,或在最後曝曬程序時,直接醃漬瓜類入罐,再擺放在陽光下殺菌。醬瓜類製做,目前恰逢冬瓜盛產期,劉夏妹以醬冬瓜為例:第1天冬瓜去皮脫水:依形狀切段呈圈狀,冬瓜水分多,所以醃漬時鹽量要多,鹽量多有2個作用:1是鹹度高,食物才能快速脫水;2是冬瓜排出水分時,鹹度會被稀釋,鹹度不夠,食物會腐敗。接著以重物壓製1個晚上的時間使脫水。第2天曝曬脫水:將醃漬的冬瓜取出日曬,湯汁必需留下備用。傍晚日落,冬瓜收回,再置入原有湯汁內繼續壓製入味,並檢查鹹度,鹹度不足時必須追加鹽量。第3天曝曬:取出冬瓜再次進行曝曬,湯汁仍留下備用,依前步驟進行。第4天持續進行曝曬,待日落後檢查,冬瓜如果已為6、7 分乾即可入罐,並嘗試鹹度,不足則於入罐時增加鹽量。如果半成品日曬期間遇到下雨,只能將瓜類加鹽,並以湯汁浸泡。 |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 | 劉夏妹,出生於日昭和15年(1940),嫁與大她10歲的丈夫陳傳清,兩人膝下育有3男1女。劉夏妹出生於農家,成年後亦嫁入農家。因生活環境關係,耳濡目染下習得製做醬菜的技能,並隨著時代飲食的改變,在口味上加以調整,做出適合現代飲食的醃漬品。目前孩子們雖然都愛吃自家製作醃漬品,但均無意願承其醃漬技能,所以現在家裡醃漬品仍仰賴劉夏妹製作,而她也樂在其中。 |
年代: | - |
保存狀態: | - |
保存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