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王孟君做米篩目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dc-gsat-109B005_abc1016 |
踏查日期: | 43403 |
文化資源種類: | 藝術與技術/生活技藝 |
文化資源別稱: | 東風客家米食米篩目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海陸:vong men′ giun‵ zoˇ mi′ si‵ mug |
篩選理由: | 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審美觀。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簡單敘述: | 王孟君先生述,他這「打粄手藝」(製做米食)承襲自岳父徐榮岳。民國65年,岳父以家傳手藝作為創業根基,在竹東市場周邊的仁愛路經營米食攤販。民國94年,徐榮岳因孩子們各有成就,米食技藝無人傳承的狀況下,結束經營了30年的老店,直到民國96、97年,王孟君和太太徐梓芳有感於這傳統的好味道就要失傳了,於是他們夫妻與父親商議,決定放棄高科技工作,轉而投入傳統的米食製作。回憶起學習的過程,為了使米篩目符合現代人喜愛彈牙的口感,可是又不可偏離健康飲食觀,這足足花了他3、4年的時間,終於找到成敗的關鍵,其最大主因是食材選購、氣候、時間跟火侯的掌控。 |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徐榮岳/日昭和19年生(1944);王孟君/民國59年生;徐梓芳/民國62年生 |
歷史源流: | 王孟君先生述,「東風客家米食中心」亦稱「東風客集」,成立於民國97年,販賣項目以各類傳統米食為主,而他這「打粄手藝」(製做米食)承襲自岳父徐榮岳。徐榮岳,日昭和19年(1944)出生於北埔外大坪,其藝則為家傳。民國65年,岳父以家傳手藝作為創業根基,在竹東市場周邊的仁愛路經營米食攤販。 民國94年,徐榮岳因孩子們各有成就,米食技藝無人傳承的狀況下,一度面臨了斷軌危機,並也結束經營了30年的老店,直到民國96、97年,王孟君和太太徐梓芳有感於這傳統的好味道就要失傳了,於是,他們夫妻倆與父親商議,決定放棄高科技工作,轉而投入傳統的米食製作。 |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 | 家戶受訪者口述:徐榮岳/日昭和19年生(1944);王孟君/民國59年生;徐梓芳/民國62年生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王孟君夫妻接承米食製作後,除了米的配比和製程都略為調整外,並考量現代人注重養生的觀念,所以他們在口味上調整鹹度,並增加紅麴和枸杞製品,只要可以自己動手做的,他們一律自己動手做,如:炸豬油、油蔥酥、辣椒醬等。另外,還有衛生、品質及產量的考量,以製作「米篩目」為例:早期製作米篩目時,篩粄架在滾燙的大鍋上,師傅要快速且不停的搓米漿糰,而製成的米篩目外形短,除了賣相不好,產量也有限,最重要的是汗流浹背,汗水參雜在食物裡,衛生、觀感皆不佳。岳父的時代即改用半手工、半機械化製作,他們接手後,又不斷的調整,為了更符合自己的米食製作,找來廠商設計適合自己的機器,但機器只能頂替部分勞力,手工部分仍免不了。米篩目製程如下:1. 備食材:選購精純在來米,不可摻雜其他米種。2. 製作粄脆:在來米洗淨,浸泡約2個小時,進行磨製米漿和脫水,即為「粄脆」(米漿糰)。3. 攪拌:為了使口感好,以攪拌機代替手工揉製,將米漿糰置入攪拌機攪拌。4. 進行篩製米篩目:瓦斯開啟維持武火狀態,使水溫維持在90~100度,米漿糰置入熱鍋上方的電動篩器裡,機器不斷推轉,使米漿糰順著圓孔而下,呈長條狀,一條條自動掉入滾燙熱水裡汆燙。5. 冷卻:米篩目汆燙約5~10分鐘,完全熟化的米篩目飄滾於水面上,迅速撈起置入冷水中降溫,快速冷卻的米篩目口感Q彈。6. 起鍋:冷卻完成的米篩目,撈起並瀝乾水份,這樣米篩目算大功告成。王先生並述,食物要好吃,不管技術有多好,遇到食材出問題都會前功盡棄,所以,他對於食材的要求較為嚴苛,這也是對於品質的保證,和對顧客負責任的態度。 |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 | 王孟君,民國59年生;徐梓芳,民國62年生,竹東本地人,兩人原本在高科技公司任職多年。民國96年,徐梓芳考慮接承技藝時,王孟君思及廚房需要的力氣多,所以他們效法父母的經營模式,男主內,女主外,夫妻一起跟隨父親學習米食製作。王孟君說:用眼睛看比較簡單!當初他們夫妻看似簡單的事,在接手做時,才體會到箇中的滋味有多辛勞。所幸製程一部分由機器代勞,否則光靠純手工難以顧及量產,賣相和品質也無法周全。父親傳授的製作要點是把握「觀感」、「手感」和「口感」。作為販賣的商品需面面俱到,這賣相好才會吸引人看,而手摸到時觸感要好,最後是口感,食物送入口品味時,讓人讚不絕口才算成功。回憶起學習的過程,為了使米篩目符合現代人喜愛彈牙的口感,可是又不可偏離健康飲食觀,和如何打破迷思,每次成功的製作發粄,這足足花了他3、4年的時間,才終於找到成敗的關鍵,其最大主因是氣候、時間跟火侯的掌控。而米篩目則跟米的品質有關。還有,因為米食都是現做現賣,不管冬天有多冷,都要凌晨2、3點起床,而夏天不管天氣有多熱,都得待在高溫的廚房,這也是製作米食辛苦的一面。 雖然米食製作種類繁多,但以蓬萊米、糯米和在來米三種米為主,依其米的特性製作不同的美食,他們將其製作分為常態性和季節性食品。所謂的常態性,是指不分季節每日的製作,而季節性則是指民俗慶典時的製作。 |
年代: | - |
保存狀態: | - |
保存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