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源名稱: | 邱火明修古董車 |
詮釋資料識別碼: | thcdc-gsat-108040_sld0007 |
踏查日期: | 44042 |
文化資源種類: | 藝術與技術 |
文化資源別稱: | - |
文化資源客語拼音: | hiu′fo‵minˇxiu′gu‵dung‵ca′ |
篩選理由: | 具有藝術價值。顯著反映族群或地方之生活特色並具代表性。 |
簡單敘述: | 杉林的古董車收藏家兼專業技師邱火明(1949年生)熱愛老車,他認為老車與新車截然不同,是一種藝術品,像畫一樣。他從18歲開始修理老車,至今經手的汽車與機車不計其數,家中有三處地方可供囤放購買回來的舊車,等待修理。他曾憑一張老車照片背景中的甘蔗田,利用休假跑遍全台有甘蔗田的地方,一個一個詢問有沒有看過照片中的老車,終於在台南佳里找到1928年BMWR62重型機車750 c.c.,修好後目前擺在家中,成為代表作。現在倉庫裡還有1950年代的消防車、1970年代越南南北戰爭時期的車、英國大使館的車、1958年美國玉兔牌機車等等,他還曾修過1940年代911保時捷古董車及福特GPW JEEP軍用吉普車。在他退休後,生活重心更放在修理老車、古董車,一天修車8小時,若是靈感來了,也會修到15個小時。因為擁有多部古董車,所以當有戲劇節目或電影需要時,亦會前來借為道具使用,如電影蒲公英、淚王子;公共電視台的戲劇後山日先照等等,邱火明也會在劇中親自駕車。 |
簡單敘述資料來源: | 1.訪談口述:邱火明/民國38年生。2.網路資料:老邱古董車/http://www.findglocal.com/TW/Kaohsiung/157151064343242/%E8%80%81%E9%82%B1%E5%8F%A4%E8%91%A3%E8%BB%8A,2020/12/10瀏覽。老車事務所/https://www.facebook.com/Oldbikeoffice,2020/12/10瀏覽。 |
歷史源流: | 台灣汽車發展歷史源自於民國42年嚴慶齡創立「裕隆機械工廠」,並在民國45年與美國Willys公司合作生產的一輛吉普車開始。之後裕隆又與日產汽車簽訂技術合約,政府也開始扶植民間汽車工業,在民國50年頒布「國產汽車工業辦法」,並要求公家汽車與計程車都須以國產為主。 據杉林的古董車收藏家兼專業技師邱火明先生(1949年生)所述,民國40、50年代台灣的汽車,多是台灣車架搭配進口引擎,台灣人為了載貨方便,將車體做大,但外國車架小,導致引擎馬力不夠大。當時經濟尚不發達,賣掉一分地一萬兩千五百元,才能買到一台50c.c.的本田機車,所以擁有車的人很少。不過當時的機械技術倒是造福民間,民國50至70年代剛經濟起飛,滿街都是台灣人自己打造的,像鐵牛一樣能載貨、載砂石的拼裝車(農用車),十輛裡面九輛都是拼裝車。因為沒有牌照,連中部的人也要下來南部買,而賣零件也以高雄居多,在現今八德路附近,整條街都是賣解體的零件、二手貨、引擎、底盤零件等等應有盡有,但拼裝車後來就因警察取締而淘汰。早期都是在日本拆卸車體零件,進口廢鐵到台灣,現在則都是由中東、非洲等地買去。 民國60至68年在政府的推動與開放設廠限制之後,新車廠紛紛成立,但受到美、日相繼與我國斷交與石油危機等國際情勢影響,許多車廠原本與國外公司的合作計畫受到衝擊,使政府決定主導國內汽車工業,推動大車廠及重車生產,頒布並發展「促進汽車工業經營方案」。政府在主導國內汽車工業時,保護華同重車廠的策略引發反彈,促使民間加強自主研發,政府也體認到無法進行強制管制,轉由輔導方向,頒布「汽車工業發展方案」,在民國70至80年間,台灣汽車開始走向國際化與自由化。爾後台灣汽車產業在與國外母廠的品牌策略下獲得更新技術與車型,各廠的研發中心多年經驗開始開花結果,使國內車廠實力提升,不僅推出國人自行設計的車種,也外銷東南亞與中國,開始有自己的特色,並在國際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年來古董車的收集開始蔚為風潮,在台灣市場比較受歡迎的是50年代的賓士,因為數量較少。而古董車多由國外報廢或者由外匯進來,大多數因法規,修好也不能領牌,在價錢上差異也大,有牌的可以賣到80萬,沒有牌只有35萬。在ETC與空汙法上路後,無牌照的老車容易被查到一牌多掛,且驗收牌照也不易通過,故在民國105年曾經歷一波老車拋售潮。不過在民國107年交通部修正「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獲行政院通過,將研訂古董車標準,核發專用牌照,標準為35年以上並具收藏價值,可限於假日在登記區域上路條例,鼓勵文化保存與歷史紀錄,未來將有更多機會可以在路上看見古董車了。 |
歷史源流資料來源: | 1.訪談口述:邱火明/民國38年生。2.文獻資料:張振邦,2000,〈台灣汽車工業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一個歷史結構的觀點〉,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44-145。3.網路資料:〈老車無牌上路難?古董車市現「拋售潮」〉,2016年4月3日,中天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app=desktop&v=iiiQu90Oqqk,2020/12/10瀏覽。〈終於解禁!35年古董車有車牌領了〉,2018年10月5日,中時新聞網/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1005001446-260410?chdtv,2020/12/10瀏覽。 |
保存技術價值與特徵: | 邱火明在買來老車之後,先徹底的拆到剩下車殼,將車殼板金、噴漆後,再一個一個零件慢慢尋找或自己製作,電鍍、噴砂、噴漆之後再慢慢組裝上去,像是組一台新車一樣。慢慢的、細細的修完的車,他說再開五十年都沒有問題。要修一部車得要買兩、三部同樣的車,買回來之後拆零件,才有零件可以換;或者到古物商、回收站找零件,如果買不到零件便會自己打造。邱火明能用一把十三號開口活動扳手將一輛骨董車完美解體,螺絲拆卸多次都能不磨耗,再將零件加以組合,以個人巧思和對機械結構的理解,組合出一輛優美的古董汽車。無論是30年代、50年代,在這一百年間的機械式汽車、虹吸式進油結構的老車,邱火明都有辦法拆卸並重新組裝。底盤結構可能來自SUZUKI;車體來自老到不行的二戰年代菱式車架;冷卻系統、循環系統來自福特;化油氣來自BMW;電路系統則可能來自他自己的一手組合。其巧思巧力與精深車道的理路,完成不少骨董車精品。許多骨董車玩家多只專精一項技術,有人是漆面,有人是引擎結構,有人是車架結構,很少有人像邱火明一樣能自己一人一手包辦修復一輛骨董車,且他修復的車子都是台灣很少人有的。越老的車需要修越久,要修到能夠開上路,長則十年,短則一、兩年,但在他的細心整修之下,車子修好能走高速公路。 |
保存者技術學習簡: | 邱火明是杉林月眉庄的客家人,民國38年出生,家中開設碾米廠。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家裡有機動三輪車,外公也會帶他去看店家製作三輪車,因此他對車子很早就產生興趣。18歲當兵前就擁有機車,常常到上平街上的機車行與汽車行看師傅修車,也有兼著做修理工作。兩年志願兵服完之後,到中華電信上班,做的是安裝電信線路的工作,服務區域是西螺以南,最遠到台東。上班期間因為時常在各地到處跑,要是在路上看見老車,便會詢問是否能買。當時還沒有修理老車的風氣,很多車舊了就被丟在路邊或家門口,且當時車子還沒有很多選擇,都是進口比較有知名度的車,零件取得不易。他在50幾歲退休後,在杉林自家做古董車修理與買賣,常有人慕名而來。兒子也幫他建立「老邱古董車」網站,方便與車迷交流。 |
年代: | - |
保存狀態: | - |
保存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