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梅干從相同到相異~臺灣各地客家飲食文化

梅干從相同到相異~臺灣各地客家飲食文化標題圖片
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張玉欣

臺灣的客家族群分布

臺灣約有四百萬客家人,約為總人口數的六分之一,為臺灣第二大族群。其中北部的桃竹苗三縣市,以及高屏地區的六堆,是臺灣客家族群的主要聚落區。這些客家先民原為古代中原仕族,因躲避戰亂、自然災害而大規模往南方遷移。在歷盡艱難險阻及有組織的群體遷徙,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成了最主要的落腳處。直至明末清初,閩粵地區的客家人因生存空間困頓,為了替子孫謀求更好的生存空間,客家人陸續大批移民來臺,並在臺灣落地生根。



客家飲食的簡樸風格

身為臺灣第二大族群的客家人,給人簡樸、奮發、努力打拚的印象,這些特質也反應在飲食生活上。這些特點的形成,與客家先民早年的生活環境、物資缺乏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客家人比閩南人晚到臺灣,初抵臺灣時,靠海的平原可耕地已不多,只有居住在山間僻地。客家人當初渡海來臺多因環境所迫,所以自奉儉樸,絕不隨便浪費食物。早期客家以米飯為主,若是貧苦人家則會以番薯雜食其中。客家族群為了能在窮困艱辛的環境中求生存,不得不自行種植或向大地尋找各種食物,並加以變化。

為了能下飯,多吃一點以增加勞動所需的體力,客家婦女會利用冬季盛產的芥菜及蘿蔔等食材,以曬乾、醃漬等醃製技術來製作帶酸味的菜餚,以便開胃,這些製作方式也方便儲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例如:鹹菜、梅干菜、醬瓜等。在踩芥菜、醃曬鹹菜(酸菜)和覆菜(福菜)、鹹乾菜(梅干菜)的季節性活動中,它是生活中的一環,陪著客家子弟走過成長歲月。最為經典的覆(福)菜,是以芥菜心曝至半乾後鹽漬,這是經過長久發酵的鹹菜,獨具有特殊的香氣與風味,故 總統蔣經國先生在品嘗覆菜後,命名為「福菜」,表示具有福氣之菜;梅菜的做法類似,但梅菜曬乾後須蒸熟而後供烹飪,客家人又稱梅菜為梅干菜或鹹菜乾,也是具代表性的客家醃菜之一。

蘿蔔同樣是客家醃製的重要食材,如蘿蔔乾,在客家料理的應用上非常普遍,經過不同層次脫水、風乾的蘿蔔乾,又被稱作菜脯;蘿蔔絲則是將新鮮蘿蔔篩成絲,經陰乾、曬乾而成。

其他食材的利用如非豆製品的「豆乾」,它也是客家代表性醃菜之一,是用長的豇豆或是短的四季豆醃製而成,是清明時節開始盛產的夏季型蔬菜;白豆干就是豆腐乾,形狀和一般的豆乾無異,但是因為不上色,因此豆香味較濃,是客家村特有的食材;豆腐皮:又稱「腐衣」,屬於豆腐製品,客家人有時用它作為祭祀的五牲之一;豆腐乳瓶裝自然發酵,大約要半年左右;筍乾是客家人逢年過節少不了的菜餚,也是客家人餐桌上常見的食材;大腸和豬粉腸在傳統市場裡,都是結成一掛掛的方式販賣,也是客家佳餚常用的食材。



客家特有的香

客家菜要求香,除了薑、蒜之外,以九層塔、紫蘇為大宗。此外,用豬油爆香紅蔥頭製成的蔥油,更是令在外的遊子懷念不已。在料理菜餚、煮麵、煮粄條,或作鹹粄類米食點心時,蔥油永不缺席,蔥油儼然是客家飲食「香」的代表。以下則介紹客家人常用的香料食材:

九層塔:客家話稱九層塔是七層塔。九層塔在臺灣從春季到初冬都有,它是客家族群非常喜愛的香菜佐料。

青梗韭菜:客家菜園裡種的青梗韭菜,和一般超市中的韭菜不同,較細小、葉梗較短,顏色更青翠,味道清雅不嗆。

紫 蘇:紫蘇是客家菜餚中極為常見的增香食材。

艾 草:艾草與臺語的「鼠鞠草」類似,但比鼠鞠草更香濃,通常要在清明時節才能在客家村莊的市集上買到。

蔥油酥:以豬油加上紅蔥頭製作而成,為客家料理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之一。

金桔醬:金桔醬是客家餐廳才有的蘸料,流行在北部客家庄。每年十一月左右,是金桔成熟,製作金桔醬的時候。



地區差異化的客家食材

客家菜運用以上共同的食材製作美味、具強烈族群特色的客家菜,但也因各地方的地域、氣候、農作物等自然因素產生所謂的在地特色,衍生出不同客家庄的在地風味,經過百年的移民史,遍布在臺灣的各個客家庄也逐漸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客家飲食特色。以下便將臺灣客家庄分為北、中、南、東部等地進行介紹。

 北部客家庄:

桃竹苗三縣市為臺灣北部客家人主要聚集之處。由於桃竹苗丘陵區的空氣潮濕、雨量均勻,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居住在這裡的客家人造就了當地的茶產業發展,也發展出著名的東方美人茶。因為當地的天時、地利、人和,除了東方美人茶外,北部客家庄尚有擂茶、酸桔茶、仙草茶等著名茶飲料,代表了客家另一種茶文化,而這些材料尚可用來製作菜餚,最有名的莫過於「仙草雞湯」,苗栗獅潭的在地餐廳便以仙草料理自居。苗栗、新竹盛產的柿子也可製作成柿餅來燉雞,這些菜餚便成為北部客家庄特有的特色客家菜。苗栗尚有一道特殊菜餚--「蘿蔔錢湯」,客家人善於製作醃蘿蔔、蘿蔔絲,苗栗客家人則研發出蘿蔔錢,它是將新鮮蘿蔔刷成狀似銅錢的薄片,經過陰乾、曬乾而成,多用來與肉片一起煮成湯品。

 中部客家庄:

臺中、南投、彰化、雲林等地都有客家族群的蹤跡,但後來受到閩籍移民的壓力,多已和閩南族群同化,但尚有客家人往內山遷移,如東勢地區或是埔里。東勢是中部地區最大客家聚落,雖說醃製食品是客家人的共同特徵,但東勢的「滷鹹淡」卻又獨樹一幟。「滷鹹淡」在東勢指的就是醃漬食品,東勢客家人除了善於醃製一般的芥菜、蘿蔔、筍子外,因東勢依山傍水,因此當地客家人也利用當地的溪產與山產進行醃製,包括溪蝦、石貼(學名為臺灣纓口鰍)、狗甘仔、溪哥、豬肉、豬膽肝等魚貝類與肉類的滷鹹淡,成為東勢客家醃漬食品的特色。

 南部客家庄:

多指高雄美濃與屏東六堆客家人。高雄美濃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客家人,祖先大部分來自廣東梅縣,當地有一座福德壇即是為美濃庄開基伯公而設,因當地水瀰山濃,景色秀麗,因此定名瀰濃,在日治時代才改名為美濃。這裡的客家小吃以美濃豬腳及面帕粄(客家粄條)最為出名,著名的冬瓜封與高麗菜封也是特色。尚有一種蔬菜值得一提,是美濃中正湖內的「野蓮仔」,傳說是在一兩百年前,美濃祖先自大陸家鄉移民時帶來的,成為附近人家不時採食的野菜。野蓮仔長得像大陸的「篿菜」,也唯有美濃人懂得如何吃它,成為客家菜餚的野蓮因自然生長的速度趕不上市場需求量,當地已有大量的人工栽植,以供廣大的客家美食市場所需。

曾經有屏東客家朋友告訴我說:「屏東客家菜跟其他地方都不一樣。」的確,屏東處於臺灣的最南端,食材亦有其特殊性。以醃漬食品來說,因為屏東盛產鳳梨,因此鹽漬鳳梨成為當地的特色客家食品;雖說客家的粄有名,屏東麟洛鄉的粉粄則別具特色,由於屏東天氣炎熱,因此冰品需求量大,作為甜品的粉粄便成為當地的客家冰品,由於粉粄成黃色,也稱為黃粄,當地人並說此黃粄可以解中暑。另外,米苔目也是當地引以為傲的客家點心。雖然在客家庄到處可見米苔目,但屏東內埔的米苔目添加的黃豌豆與豬血卻成為屏東客家招牌特色。屏東的客家肉圓也與一般的不同,它的主要材料是用與面帕粄相同的米漿,內部包上炒熟的碎肉與香料,放入蒸籠蒸熟,吃的時後要先放入開水燙熟,再加上大骨湯汁,湯內要加些蒜頭醬油與碎芹菜,便大功告成。

 東部客家庄:

臺灣東部客家人大多數是在後期由西部「客庄」遷移過去的。日治時代,日本人為了增加種植甘蔗與製造蔗糖的人力、並擴建花蓮港,從臺灣西部招來漢佃來花蓮從事勞力工作,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在花蓮的客家餐廳便可以發現餐廳除了提供道地的客家菜餚,也利用花蓮在地特有的海產與客家食材結合,「酸菜曼波」即是客家料理餐廳菜單上的一道經典菜色。其是利用花蓮在地食材—曼波魚肉的部分,加上客家酸菜進行料理的一道創新菜,將客家傳統融合花蓮當地食材做出來的菜餚也成為花蓮客家特色菜。



相異的客家飲食元素融合共同的客家精神

在臺灣的客家先民曾經歷過明末清初的移墾,而客家子孫於之後百年在臺灣的定居發展,不論最後選擇臺灣哪一個地區落地生根,均將客家傳統簡樸精神反映在飲食生活上。「鹹、香、肥」是一般人對客家菜餚的印象,卻映照出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精神。這些客家精神在臺灣各地區發揚光大,並與地方飲食特色結合,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客家在地精神,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客家飲食文化。



參考資料:

日創社文化主執行編輯(2011),《東勢溪下滷鹹淡: 封存客家好風味》,臺北市:客委會。

胡文青總編輯(2009),《六堆四味—屏東六堆客家地區傳統老店》,屏東縣:屏東縣客家事務處。

張玉欣主編(2003),《苗栗地區客家飲食文化導覽》,苗栗縣:苗栗縣文化局。

張玉欣主編(2005),《新竹縣客家飲食文化調查》,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http://vrt.ncl.edu.tw/hypage.cgi?HYPAGE=knowledge_detail.htm&idx=1813&libraryid=1



張玉欣

教育: PhD, School of Environment, 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 2007.3—2012.3

現任: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料理‧臺灣》雜誌總編輯

曾任: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專班兼任助理教授,2013.2—7

          私立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兼任講師,2011.8—2013-1

著作: 張玉欣主編(2013),《海味、山味、臺灣味》,臺北市: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張玉欣主編(2012),《臺北米其林》,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摘要

客家飲食文化,梅干從相同到相異~臺灣各地客家飲食文化,張玉欣

更新日期

105 年 10 月 7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