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為客語內部系統語法的調查與比較研究,以瞭解客語內部系統的語法差異。
初步先從臺灣客語通行腔的四縣與海陸方言調查入手,之後計畫再擴及其他腔以及與閩南語的語法比較,甚至兩岸地區之間的客語語法差異調查研究,以釐清客語內部系統的語法差異,進者以作為漢語方言語法類型學研究之基礎。
本文章節架構為:1. 前言;2. 客語語法調查研究回顧,本節就臺灣語言之語法接觸與臺灣客語語法專書兩部分來回顧;3.四縣與海陸的語法差異,本節先就共時層面的田野語法調查資料,整理出四縣腔與海陸腔中二十三點的語法差異點;4. 語法差異分析--此節以人稱語法點為分析點,由於二十三點的語法差異若一一分析,實過於龐大,且也無法一一解釋完備語法差異性的原因,因而就其中有關人稱方面的五個語法點來做一分析;5. 結語。
本計畫希望在前人各類客語語法點的研究成果之下,疏理出客語次方言間的語法差異點。
考量方言點眾多,因而先以四縣與海陸兩腔為基準,日後再擴及方言點。
本計畫預期目標有以下六點,其中前三點為近程目標、第四點為中程目標、後兩點為遠程目標:
(一) 彙整出客語四縣與海陸腔可能具差異性的語法條目以作為初步的語法調查手冊;
(二) 從語法比較觀點比較出客語內部系統 (四縣與海陸) 的語法差異;
(三) 從地域與語法接觸觀點分別分析四縣與海陸客語在人稱方面可能的語法接觸成分或本源問題分析;
(四) 作為客語客語內部系統 (各次方言) 語法差異後續調查報告的研究基礎;
(五) 作為日後語法類型學方面進一步的研究基礎;
(六) 為漢語方言與非漢語方言有關的語法比較研究鋪路。
本文第二節先從客語語法調查研究做一文獻回顧,主要著重在臺灣語法接觸與臺灣客語語法專論兩部分來探究,因本文先就臺灣客語四縣與海陸的語法差異做一調查,但同時也會呈現相關的四海語法接觸情形,又本文先聚焦在臺灣客語語法,因而文獻探討以臺灣客語語法專書為探討對象,最後指出客語語法調查研究欠缺次方言間差異的比較研究,同時也欠缺客語語法調查手冊。
本文第三節主為呈現四縣與海陸的語法差異,先就共時層面的田野語法調查資料,整理出四縣腔與海陸腔中二十三點的語法差異點,同時也初步呈現四海話語法中的可能接觸或變異成分,結果發現四海話語法 (本文採集為四縣聲調) 接受的語法面向較為包容而多元,可能是因四縣腔處在海陸腔的區域中,吸收海陸腔的語法,加上四縣在臺灣為最強勢的客家腔,多少也能接受四縣語法,以及自身原有語法及其變化而產生的新語音或新語法現象都有可能。
二十三點的語法差異點分別為:
(一) 方位詞:項、len1、nen1、零形態;
(二) 程度副詞等級:盡、當、恁、蓋、過;
(三) 比較句式:過、比、較..過、比...較、過較、較過;
(四) 恁;
(五)更遠指代詞:un;
(六) 人稱複指標記;
(七) 三身人稱複指形式;
(八) 人稱屬有構式;
(九) 人稱領格;
(十) 旁稱代詞:人家、人、人儕、別人、別儕;
(十一)小稱詞;
(十二) 存在動詞/介詞用句:到、在、坐、著;
(十三) 進行貌標記;
(十四)摎/LAU/LO字句;
(十五) 同/摎/將字句;
(十六) 雙賓句式+分字句;
(十七) 詢問地點之疑問語尾助:le、len;
(十八) 重疊構式+V看(啊了);
(十九) 否定句:吂、毋曾;
(二十) 判斷句:~得事;
(二十一) 持續貌標記;
(二十二) 形容詞重疊;
(二十三) 象聲重疊。
第四節為語法差異分析,因為無法窮盡本文所列二十三個語法點差異上的細部分析,因而本節先針對臺灣客語四縣與海陸在人稱方面五個語法點,提出共時方面的差異性,以及顯現在歷時方面可能的變化關係,人稱方面的五個語法點分別為:人稱複指標記 (們)、第一人稱複指形式 (我們)、人稱領格的聲調走向 (我的/你的/他的)、人稱屬有構式、旁稱代詞--人、儕、人儕、人家、別人、別儕的用法。
其中,人稱複指標記 (們),涉及的問題含deu與den是否具共同來源?其本字為何?又南四縣「等」具變體,若「等」為來自於古漢語本字,則陰平調的來源不符客語的音變規律。
因為若欲解本字或來源問題,需擴大各客語次方言、漢語方言、非漢語方言的調查與比較,因而本文尚無法針對其中變體有較合理的解釋。
第一人稱複指形式 (我們),涉及的問題含「亻恩」的來源與本字未決;「俚」在四縣、海陸聲調的不一致,及其來源與本字未決;「亻厓俚」與「亻恩俚」在其他次方言間的分布使用情形如何?「你俚」與「佢俚」在其他次方言間的分布使用情形如何?第一人稱複指多重形式反映出的多層次問題如何?本文對其中問題有較多的分析,但有些問題仍需再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人稱領格的聲調走向 (我的/你的/他的),涉及的問題含領格的來源為何?是否存在原本的調類問題?韻母a/ia 的來源為何?對於客語人稱領格的來源,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大致可歸為三類來源的立論:合音說、格變說、小稱音變說。
人稱屬有構式,涉及的問題含臺灣客語三身代詞屬有構式的混用是在臺灣產生?抑或原鄉即有?又其他漢語方言與非漢語方言三身代詞屬有構式混用的情形為何?此問題則涉及太多面向,尚需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分析。
旁稱代詞 (人、儕、人儕、人家、別人),涉及的問題含從客語角度「人儕」、「人家」於華語的對應情形如何?從華語角度的「人家」於客語對應時的多重用法如何?華語「人家」的用法在客語中有「人儕」「人家」與「人」三種傾向於分工的用法,華語「人家」可指向第一人稱自指,而客語「人儕」是否能具相同指稱功能則存在不同的認知。
值得留意的是,客語文本中較少發現「人儕」的用法,客語「人儕」存在不同的替代詞──含人稱代詞、旁稱代詞,且是否會受華語「人家」的影響而導致原先分工的語詞逐漸合流或忘失其一語詞的用法,在目前或未來話語的使用中則值得做後續的觀察。
雖然本文對許多的語法問題仍無法一一解釋其本源或來源問題,但卻點出了許多有趣的語法問題。
在許多語法與本源問題至今未決的情形之下,希驥經由本文爬疏整理有關人稱語法點及其他語法點問題的呈現,以作為日後在人稱與其他語法點進一步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