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掌中世界的另類客家

文化
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魅戲,就係「累死人啦!」

二○○一年六月,謝宇威、黃武山及邱豐榮等幾位客家後生,抽空為文建會舉辦的「閱讀李喬」文學展做排練時,開玩笑地說「實在會搣死人」(搣死,客語音ㄇㄝㄒˋ ㄒ一ˋ,mercy,是搞死人、累死人的意思)。戲謔間表達出他們準備以顛覆傳統表現客家的模式,嘗試呈現屬於年輕後生的生命觀點。

當晚的客家布袋戲表演,博得滿堂彩。幾個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客家年輕人,在劇場聲光、掌聲交織輝映下,舞弄著靈活生動的布袋戲偶,以客語旁白唸唱著逗趣的俚俗,輔以吉他、口琴的客家創作樂曲,並在戲中穿插演唱傳統客家山歌與創新的客家民謠。

這場以李喬著作《寒夜》故事為本體的表演,創造出一種嶄新、突破的形式,在眾人的鼓舞下,動了組成劇團的念頭。於是二個月後,一群愛客家、肯嘗試的年輕人,在相互的策勵下組成了「魅戲偶劇團」,「魅戲」(Mercy)的中英文劇團名稱便順理成章的掛名。

李天祿第一代徒孫

黃武山在他國小四年級時,進入大師李天祿在莒光國小指導的「微宛然」布袋戲團,從十歲演出孫悟空大鬧水晶宮,到二十八歲演出《亨利四世》,十八個年頭堅守對本土藝術的投入及對偶戲的熱誠。可惜第一代微宛然同行的子弟兵因為升學壓力,多年來已逐漸散去,目前僅剩三個人還留在布袋戲專業發展。

期間,亦宛然師父的一席話警醒黃武山:「不見得要掩飾客家腔,有機會不妨用客家話來演布袋戲。」他開始認真思考用客家話來演布袋戲的可能性。黃武山說:「偶戲是透過人來表現感情、表演動作,布袋戲當然也可以傳達客家人的感情、客家人的肢體、客家人的故事。」

他思考著「為什麼傳統布袋戲不能吸引年輕人的目光?」,於是,黃武山在輔大心理系畢業後便獻身布袋戲,並進入台北國立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攻讀,希望透過西方劇場的專業訓練,為傳統布袋戲尋找生機,期望能為傳統加入時代的創新製作。

沒規定布袋戲只能說福佬話

長期在亦宛然習藝、表演的黃武山,說得一口漂亮的福佬話,過去他根本沒想過,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客家話來操演他最喜歡的布袋戲,直到二○○一年八月,魅戲首度推出客家移民史詩故事《渡台悲歌》。

該劇全程使用客語演出,劇碼改編自客家移民的長篇七言敘事詩《渡台悲歌》,以布袋戲的表現形式,由謝宇威譜編七言詩樂曲,故事重現日據時期客家移民來台開墾的血淚感人情節。這齣戲碼遂成為魅戲的創團作品,日後的演出就是根據該戲質素而發展完成的。

開創客家常民文化的多元性

在黃武山等人的帶領下,「魅戲」除為傳統布袋戲界擴展觀眾群,更將客家音樂、客家服飾等文化特色融入於偶劇中,展現屬於新一代「客家後生」的文化特質。魅戲以台灣的歷史、傳奇及各族群的野史軼事,甚至文學作品做為創作題材,企圖呈現台灣文化的多元面貌,讓布袋戲的演出生動有趣,並且更貼近土地與常民百姓的心底。

幾個年輕人懷抱著理想與格調,堅持劇本須為全新創作或改編,所有演出的音樂曲目大都是全新創作或將傳統歌曲重新編曲,配合現場演奏、說唱的方式,希望能讓偶戲更具原創性。另外,戲偶的服裝及道具也參考史料,由新生代服裝設計師和國寶級老師傅共同製作戲服,呈現既傳統又現代的戲偶。整個場景在視覺呈現上,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布袋戲場印象,加上熟練的演出技巧和新穎的聲光音樂,使觀賞演出不僅是一種享受,而是文化寶藏的探索。

其後,魅戲受邀演出《命運的輪盤》,魅戲第一次以閩南語口白演出,首次在原住民文學及舞台劇表現上跨出了第一步;黃武山與師父「亦宛然」掌中劇團合作演出《亨利四世》,將莎翁名劇從古典的英語變成文雅的閩南語戲文,呈現掌中世界的莎士比亞;《白色狂嘯》由白武寺當代舞團與黃武山個人搭配,以結合舞蹈和布袋戲同台演出,舞者生動、抽象的現代肢體語彙,演師舞弄著擬人化戲偶的誇張動作,在你來我往、大人與小人偶、操縱與被操縱、虛幻與真實、人與影的對話間,迸出新的藝術展演形式。

二○○二年五月魅戲推出的年度大作《鯉嬤討哺娘》,則是魅戲回歸到兒童偶戲的角度,為兒童製作的客語布袋戲。整齣戲呈現傳統客家農村的自然生活情境,復以童謠的節奏感搭配音樂編曲來表現客家話在言語上的美感,以活潑率動的風格來傳達母語文化的溫馨感。

趣味的多元文化願景

在文化的觀點上,魅戲站在根植母體的基礎上來親近土地;表演形式將現代劇場的觀念加入傳統布袋戲的表演裏,讓布袋戲既不脫傳統的細緻,亦不離現代的節奏及生活;表演場地可以在劇院裡,在大樹下、小廟前任何演場亦無妨,以創造表演空間無限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將屬於新一代客家年輕人的活潑性格融入劇中,在串場、走位間,觸動觀眾的心底層面,展現屬於獨特自我的文化魅力。

在表演素材上,涵蓋客家族群、原住民族群在內的歷史傳奇軼事、文學創作,以更宏觀的角度觀察台灣的文化、社會脈動,將土地與尋常百姓的聲息融入布袋戲裡,使其更具多元性與生動趣味,真實體現台灣多族群發展的現況,為傳統戲劇文化和族群文化帶來一股清新的活力。

『魅戲』是一個布袋戲團,也是一個樂團;是一個研究讀書會,也是一個田野工作團隊;是一個生活試煉道場,更是後生夢想的境域。

主要成員小檔案

團長 湯昇榮
1969年生,苗栗人,現任慈濟大愛電視台製作人。一直嘗試以客家史觀創造新的客家思維。與文學作家李喬合作客家節目「大愛客家週刊」及「大愛最客家」,成為近幾年來最受好評的客家節目。

副團長 溫仲良
1972年生,高雄美濃人,於美濃從事社區工作。

布偶武師/藝術總監 黃武山
1974年生,新竹湖口人,目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布袋戲的戲齡18年,目前為亦宛然布袋戲團的前場師傅。10歲加入台北縣莒光國小布袋戲社團,成為布袋戲大師李天祿的嫡傳弟子。12歲參與「微宛然古典布袋戲團」,參加了多場國際性藝術節的演出,前、後場及教學經驗豐富。1999年首次以客語演出傳統劇碼《武松打虎》,逗趣靈活的武打場面與客語口白,打破語言傳達的溝界,深受小朋友喜愛,堅定了他以客語布袋戲做為活化開啟傳統閩式布袋戲的信心。

布偶武師/編劇 邱豐隆
1972年生,屏東內埔人,曾擔任大愛電視台客家節目企畫執行工作,目前為自由的影像紀錄者。從友人送的一尊「黑白郎君」大尊布袋戲偶開始走入戲偶。長年居住鄉間個性樸實的他覺得那尊「黑白郎君」太現代了,不夠傳統,於是大學四年級那年加入以堅持傳統古典的西田社布袋戲團,從練習生到正式團員。擅長以丑角搭配逗趣的念白,成為演出中與觀眾互動熱絡的最佳角色。

主唱兼吉他/音樂總監 謝宇威
1969年生,桃園新屋人,在台北成長,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1991年參加「青春之星」比賽,獲全國總冠軍及編曲獎之後,就開始了音樂創作之路。二十歲不到寫下的第一首海陸客家話創作「問卜歌」後,此後一直致力於客家新的創作歌曲。演出中生趣的臨場與純熟的新式客家山歌吟唱,活化了傳統的布袋戲配樂。

前場演師 黃明隆
高雄高樹人,擔任銀行襄理並兼任西田社布袋劇團團長。

公關/聲音表演 劉淑美
南投國姓鄉人,從事電腦業工作。

文宣/道具 張舒婷
苗栗頭份人,目前為台南藝術學院研究所學生。

會計/聲音表演 李曉雯
苗栗大湖人,從事銀行業工作。

企畫/燈光 陳君明
苗栗銅鑼人,從事相關客家工作。

二胡手/老生 傅通貴
高雄美濃人,從事印刷業,並為客家劇團主要演員。

摘要

哈客通訊摘錄,Taiwan News 編輯部

更新日期

106 年 5 月 9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