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客家委員會 客家雲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瑞士巴色會藏《客家舊禮俗》(Hakka Chinessische Sitten und Gerauche)所載清代客家相士論命技術之研究

學術文史
資料來源

客委會全球資訊網

內容

年度:101年

作者:吳國聖

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尤其在五口通商之後,有大量的西洋傳教士前來中國宣教,在當時中國逐漸打開了禁教的大門,基督宗教將中國視為宣教的處女地一般,紛紛前來,其中有一部分先後在廣東客家地區傳教,成績斐然,這些機構有:天主教巴黎外方傳教會,基督教的巴色會(崇真會)、浸信會、長老會、安息會、聚會處、真耶穌會等等。在他們的努力之下,很短的時間內,信仰泛基督宗教的客籍人士,最多曾達到數萬人之譜,今日,仍有許多當地的客家族群持續堅持信仰基督宗教,可見當時的傳教士們在這塊土地上的努力得到了驗證,他們灑下的種子已經在此地開始生根發芽,基督宗教也已經成為客家族群一個重要的精神寄託。 巴色會自從十九世紀開始進入中國,就以客家地區作為主要的宣教地點,專門以客籍人士為宣教對象,因此他們的宣教史與客家族群息息相關,可以說,從巴色會的宣教歷程,我們可以看到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客家族群的某些面向;巴色會著名的西洋傳教士有韓山明(又稱韓山文,Theodore Hamberg)、黎力基(Rudolph Lechler)、歐德禮(Ernst Johann Eitel)、韋腓立(Phillip Winnes)、畢安(C. P. Piton)等人,以往研究的重心都在於西洋傳教士的各種功業與宣教史,如建蓋教堂、創辦學校、籌建醫院等等,另外他們所編纂的各種書籍也是極為重要的研究重點,他們利用客語羅馬字或漢字、或者他們自身的母語編寫的各類書籍尤其特別,若依內容,可分為宗教類書籍如各種福音書、聖經;語言類書籍,為了宣教需要,他們編寫了客語字典、與客語教學書籍等。 但是,其他本族的宣教人士與其他堅持信仰的人,他們的辛苦堅持與宣教歷程似乎不像西洋傳教士的成果,那樣被記錄下來,甚為可惜,此時,我們發現一套四卷長期被忽略的書籍,也就是張祖基編纂的《客家舊禮俗》,它是難得一見早期,本族群人士以客家母語寫作而成的作品,內容包括客家人的傳統信仰、冠婚葬祭等生命禮俗與儀式、飲食等生活習慣等,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深入淺出地獲得19世紀中葉以來客家地區的風俗概貌,是一批質精量多的研究材料,尤其各種精彩的記載與厚實的篇章,不但收錄大量單字,還包含了各式文化現象,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寶物。 張祖基的著作「中華舊禮俗」(另名《客家舊禮俗》),作為一部廣義巴色會(Basel Mission/Evangelische Missionsgesellschaft zu Basel)傳教士的著作,是一部用客家語漢字撰寫的風俗集成,德譯” Hakka Chinesische Sitten und Gebräuche”(客家中國風俗),原稿本(手寫本)收藏於瑞士巴色會檔案文書館(Archiv der Basler Mission、或譯福音傳道會文獻館),全書共四卷,無刊本,巴色會檔案文書館的藏本為全世界僅有一部的孤本,書碼A.I g.8.1~ A.I g.8.4,幅長寬18.9*11.5cm,線裝5孔,書背無包無書角,內文為宣紙,無框無魚尾,無頁碼,毛筆墨書,每頁約八行,天地及行間時有插述、註釋。 作者張祖基是一位客家知識份子,對民間的習俗、信仰,以及傳統學術都有相當完整的瞭解。生活於清末廣東梅縣、大埔一帶,掌握了完整的客家文化與民間知識,因為識字,時常必須對民間需要用到字的各種事務提供服務,對民間祭儀的儀軌、傳統信仰,甚至較為低階的泛靈信仰,都有一定的瞭解,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測,或許張氏家傳就是從事民俗的「先生」,不然就是身處在傳統氛圍濃厚的環境中,從書中看來,例如寫庚帖、查通書、撰寫宗教疏文,甚至施法收驚除煞之類的事務,張氏瞭解的程度都非常深入,絕非一般人短期調查蒐集而能企及者。而且書中保存了大量清代的客家習俗與珍貴文物,其價值無可取代。 張氏繼踵鄉先賢,運用嫻熟的母語和活潑的文筆,生動地描繪出當地客家人的傳說故事和傳統禮俗、宗教儀軌,透過這部廣義巴色會傳教士的著作,我們彷彿置身十九世紀末期的客家地區,除了可以接觸到目前可以已經消失的傳統風俗概貌,同時可以瞭解早期客家人為本民族發聲以及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具有非常珍貴的重要意涵。 由於此書過去未經人詳細研究過,本研究將從原稿本出發,進行謄寫、翻譯與解讀的工作,並試圖重現書中記載的清末民初的客家命相文化,本研究將聚焦於書中所記載的關於清代客家相士論命的技術,由於全書係由客家語寫成,且反映了客家地區相士對於八字命理、命學、以及干支所藏五行相生相剋的特別見解與實際運用,特別是第六篇〈各種述數〉中,附上兩則實際的命書,與梅縣鑄鍋巷王者香和梅縣西門曾月樓兩位命理師對它們的批文,對於我們瞭解客家人的生命觀與精神世界提供了第一手的重要資料。透過對書中命例的分析、重建與再現,我們可以擴充對華南地區術數研究的視野,並且對於繼承梅縣文化的臺灣客家人以及東南亞客家人,能提供一份非常難得的文化資產。 本文詳細考證各種版本,詳述這套書的書誌學資訊以及背景,並分析內容與文獻本身的語言現象,利用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等材料,從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的價值出發,重新辨識字跡並且精確地謄寫、註釋、翻譯,並試圖以現代語言重新詮釋當時的客家話,討論這部書的價值,進一步可作為客家舊慣風俗研究、語言分析的重要材料, 本研究分析並試圖重現書中記載的清末民初的客家命相文化。經由本研究,我們得到了幾個重要的發現: 一、這部著作保存了二十世紀初梅縣客家人許多民俗學的重要觀察記錄,並且詳實地描述了許多細節,例如本研究處理的八字命理學,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本研究分析的命理部分,和其他明清命理學著作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這部書是在實證的角度下撰寫,文中保留的都是最基層的實際應用,而非一般命理著作的學術性或者為了教學而撰寫的寫法。 三、本研究處理的幾份命書,都是原記錄者收集來的真實案例,並非憑空杜撰的命例。且原作者將命書原件影印附在書中,讓我們可以窺見早期客家地區命書的真實樣貌,並且得以從原始文獻加以分析謄寫,可以避免多次傳抄後的錯誤或者是誤植。 四、本研究處理的命書,其原始批注和一般的五術資料的性質都很類似,牽涉到不同學派的理論與習慣用法,有相當部分是相當隱誨難解的,甚至有部分語詞是人為地使之不易解讀,也有許多部分是模稜兩可的。本研究盡可能將其出處加以標明,並作一定程度的解釋,其餘的勝義,就留待讀者依個人的經驗去理解,本研究不希望固定單一的標準答案,藉以保持這種文書的多義性。 五、本研究發現,當時的客家命理師,還是相當程度地傳承了明清以來的幾種重要的命理學說,他們的用詞與分析方法,基本上都是有所根據,可以在文獻中找出相對應的評注。本研究最大的成果,就是藉由對客家語漢字文獻的重新檢視與解讀,利用吾人對客家話的母語知識,真正看懂張祖基當時的分析方法與解釋,有助於我們知道二十世紀初的人如何閱讀明清命理學文獻,等於是我們利用客家話,幫助我們釐清並看懂這些文獻,這是其他任何一部書都不能超越的重要價值。 六、本研究發現,這段八字命理文獻當初撰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作為民俗學資料備考,要特別強調的是,此書撰寫的目的並非作為一種命理學的完整教本或者是學術研究書,因此本研究的重建與詮釋,目的也是作為一種觀察清末的人如何認知當時命理學中哪些項目比較重要的窗口(作者提到他挑的這幾條都是比較重要者),可以得知哪些東西比較關鍵。 七、經由本研究,我們知道單就這兩個個案的分析本身,就能得出許多有意義的討論結果。如果未來能收集更多同一地區的命書,以及其他客家地區撰寫的類似文獻,必定能擴大討論的基礎,並且累積更多的分析經驗,對於未來建構一個客家地區論命方式的研究,有莫大的助益。 八、無論書名是「中華舊禮俗」還是「客家舊禮俗」,張祖基先生的筆,記錄下一個時代的餘緒,這些吉光片羽,將成為世世代代客家人永恆的文化資產。 關鍵字:客家、命理、算命、張祖基、客家舊禮俗

附件下載

摘要

獎助客家學術研究

更新日期

101 年 6 月 5 日

你可能有興趣的相關推薦

gotop